分析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的
摘要:目的:分析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90例肠功能重症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治疗,实验组换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2周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4.4%,两组治疗疗效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肠功能重症患者时加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患者的肠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重症;肠功能障碍;加味参苓白术散
胃肠是容纳与吸食物和营养的器官,它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菌库,也是人体代谢作为活跃的器官,其内部的粘膜屏障具有维持胃肠道微生态平衡以及防止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重要作用[1]。若是发生肠功能障碍,会造成粘膜屏障的损坏,致使细菌好毒素的移位,并且会不断的向体内的其他组织器官侵入,致使人体出现炎症,引发不可逆器官功能衰竭,进而危及到人体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重症患者经常会出现肠功能障碍,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但是在近年来加味参苓白术散在治疗重症患者的肠功能障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对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90例肠功能重症患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呕血、腹胀、胆汁反流等。现随机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25~75岁,其中严重创伤的患者有25例,患有感染休克的有8例,重症肺炎的有6例,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6例。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3~72岁,其中严重创伤的患者有25例,患有感染休克的有5例,重症肺炎的有7例,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8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 P >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治疗,进行抑酸护胃,维护人体内的脏器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并给予应用支持,对于患者的原发性疾病给及积极的治疗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参苓白术散加减,加味参苓白术散的主要成分是炙黄芪、怀山药、薏仁,佛手、麦芽、谷芽、砂仁、扁豆,茯苓、炒白术,党参,每天口服1剂,连续服用2周。
1.3疗效评定
1.3.1临床疗效的判定 根据疗效评判标准(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部疼痛的消失情况)将患者的临床效果分为四个等级。显效:消化道的4项不适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有3项不适症状消失,并且另一症状知识间断出现,对患者的生活水平影响不大;无效:对以上4项症状中至少有3向存在或者有加重趋势。
1.3.2反流分度判定 此项评定也是依据标准分等级进行判定。无反流:患者没有明显的反酸、灼烧感;轻度反流:反流量很少,通过减少进食量可以避免此现象;重度反流:反流量较大,通过减少进食量仍然不能够缓解此现象。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采用%表示,用X2检验,其他指标均采用(±s)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来疗效实验组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84.4%,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实验组 对照组 |
45 45 |
25 18 |
18 20 |
2 7 |
95.6 84.4 |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反流情况比较
组别 | n | 无反流 | 轻度反流 | 重度反流 |
实验组 对照组 |
45 45 |
35 27 |
8 12 |
2 6 |
在中医学来看,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体的脾胃虚弱导致的。在常规的肠胃功能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参苓白术散增减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加味参苓白术散中的黄芪、党参、白术、等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怀山药、扁豆以及薏仁等具有和胃的作用,将这些成分进行调和使用能够促进胃肠的正常消化吸收,还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2]。通过本研究实验中使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6%,以及治疗后的反流现象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时就有显著的作用,并且能够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肠胃功能,提高重症肠功能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范铁兵,杨志旭。危重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064-1064.
[2]陆红. 参苓白术散治疗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40 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1,2(46):107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1157918155
2860401462
期刊论文:2860401462 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