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意识对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摘要:以乡土文化的认识视角观察,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鲜活的、动态的方式昭示和外显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推动乡土文化发展的根源和 墓因。实施乡土文化教育、传统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一是唤醒民众文化的自觉意识;二是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关键词:乡土文化 传统音乐 高等音乐教育
一 个多世纪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乡土音乐文化也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且正在迅速消失。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 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忽略民族精神,藐视民间音乐内容与形式,不把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母语音乐教育基础之上, 就会象风筝飘断了线一样,漫无目的地在世界文化中飘泊、流浪,直至消亡。
一、乡土文化与传统音乐
“乡土文化”作 为一个含有时间因素的空间概念,是特定地域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定生活模式。从大的方面看,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 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发展动因!人类文化不是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而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这就决定了民族文化从它产生的那 天起就与人类的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人类的早期,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是通过口头和行为传授的形式,传递着原始的文化。随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化的丰富,特别是由于文字的出现,人类文化单纯靠口头和行为传播的形式已不能胜任,人类社会有了专门传授文化的机构的需要,于是学校 教育便产生了。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速、经济、高效地古有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使一个人从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变成一个具有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如果人类文化不从前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的保存、积累与发展就将化为泡影,民族的文化就无从谈起,人类文化就不会如此丰富,人类社会就更谈不上发展、进步。
“文 化总是既作为人类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合而存在,又总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创造活动而演化。倘若择取乡土文 化的认识视角观察,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鲜活的、动态的方式昭示和外显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推动乡土文化发展的根源和基因。中 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往往是口耳相传,依靠的是听觉、视觉和记忆,从具体的音响中得到感受与体悟,这种传承方式便于即兴创作,便于思想情感的表达,也便于 在民众中间流传,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中国传统音乐中也有依靠乐谱的方式保存下来的,但其口传心授的方式最为重要。虽然不依赖于乐谱而容易散失和遗忘,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它却极大地扩展了人的继承与创造能力。
因此,可以说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之 宝!近几年大批的中国传统音乐种类被列为省市国家,甚至联合国的保护计划,专家、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予以了诸多的关注。窃以为,实施乡土文化教育、传统 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最起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唤醒民众文化自觉意识。一个民族的发展延续至今,是一代代人继承、创新的结果。由于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特殊,文化深受政治运 动与西方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一个曲折、起伏的艰难过程。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对于“我文化”的需 求也越来越迫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具有人类学色彩的文化追问频繁闪现,文化界的自觉意识日趋高涨。费孝通先生说:“我曾用‘文化自觉’来形容中 国文化在新的世纪所要承担的使命,‘文化自觉’就是要求我们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展望世界,对于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有‘自知之明’。作为中国文化发展集 团中特殊一员的中国传统音乐,也随着国家政策不断调整以及主流媒体、专家学者的奔走呼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音乐界萌发着音乐文化自觉的强烈意识。近 几年,提出“乡土音乐教育这一概念”,就可看作这一举措的积极响应,它既秉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血脉,又体现了中国多民族、多地域风格的现实个性。
2、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毋庸置疑,提倡乡土音乐教育就是为了凝聚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所以,通过学校或社会教育,积极延承民族文化,对传统 音乐遗产先继承、吸收,后传承、发展,则是对乡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最有效的措施。所谓“积极延承”,就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 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既要延承乡土音乐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 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如果通过大家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民族音乐文化必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 维系国人世代延续、和谐共生的精神纽带与支柱。
二、乡土文化与高等音乐教育
从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音乐从产 生、发展至今,始终并行发展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即雅乐与俗乐。这两种不同的音乐形态都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大的背景之下。两种文化就像发源于青藏高 原的长江与黄河,脱胎于一个母体,而又各自成长、壮大,八千年历史积淀,使得民族的血液里充满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西学东渐,我们在 大量地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虽自然发展,然而己明显落后于西学在中国发展的步伐。回首过去一百余年的学科发展,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如音乐的中 西问题、传统文化如何发展、如何创新?新时期我们如何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等等。近几年来,音乐学界就此曾有广泛深入的讨论。然而讨论过 后,如何提高国民认识和如何实施民族音乐文化振兴,则是一个我们面临的首要困难和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领域,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鱼待解 决?
首先,拓宽、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全面认识。只有先占有文化,然后才能创造文化。文化不但是一个一个动态系统,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文化发展具有客观自在的规律, 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如何继承发扬母语文化,得益于我们对于母语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建立在对母语文化 全面整理和高度提炼之上的。近现代学术意义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整理与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虽然己有六七十年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也由于其他原因断 断续续,且主要从民族民间音乐的角度进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方位的研究逐步展开,经过20多年来的积累,成果丰硕,领域不断拓宽,并且形成了若 干个研究的分支体系。但是面对浩若烟海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些又显得极其单薄。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在快速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于文化多元化的需要也越来越旺盛。如何使国民深入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 化的精髓?如何使人民自觉不自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这首先要看音乐学科、学术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前的几代研究工作者从传统音乐的品种划分归类、每一个歌舞 种、曲种、剧种、乐种研究都有了一个深入的研究,有些成果甚至还达到了相当的学术水平。如果仅从音乐的结构与织体、音乐品种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研究为音乐 创作服务这一个层面加以分析、概括与认识,虽是必须的,但不是全面的。笔者以为,这是从纵向的角度,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如果我们转换视角从横向的角度来 看,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区域音乐研究就很有必要,且当务之急。
民间音乐的地域风格形成因素很多,如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人口变迁、战争灾荒、行政区化、风俗习惯等等,这就使得中国的民间音乐形成了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文化区域。我们如果无视中国民间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就会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认识以偏带全,认识上陷入狭隘的境地。如果开展乡土音乐文化教育就只能介绍一个品种,体验一种风格,没有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就容易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所以,对于地方音乐加以区域性的总结, 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和视角,在己有音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研究,集中编辑一系列乡土音乐教材势在必行。至于如何编写,从什么角度考察乡土音 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笔者以为,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从某个角度来说,地方的行政中心往往和文化 中心、经济中心重叠在一起,所以,现阶段也可以以行政区作为单位,编写地方音乐课程,如各省都可以编写本省的民间音乐概论。这方面有些省市已有相应的教材 成果出现,例如已经出版的《山东民间器乐概论》等,有些省市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其次,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新审视。高校本身具有传承知 识的功能,其责任是“传承文化、开启民智。”要想振兴我们的民族音乐事业就应首先从高校的音乐教育入手。地方高等院校首先应承担起乡土音乐教育的责任。对 于地方高校来说,最好、最直接地传承我国传统音乐的方式就是保护、弘扬当地的乡土音乐。大学具有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功能,可以培养一批传统文化的接班 人。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加之一百余年来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母语教育的成分比重较少,使得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母 语教育的比例严重失衡。出现了以下问题:1、几乎没有涉及到本地乡土音乐教育的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中,仅有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少数 几门课,且居于附属地位,甚至可有可无。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这种表面化的、知识性的,与其是说传承民族文化,不如说是乡土音乐文化遗存面临着 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2、音乐教育的师资不合格。由于几十年的重西轻中、重技巧轻文化的恶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学子,使其大量文化素养不健全的师 资进入到高等音乐教育行列中来,如小课课时不够,以兼带民族音乐概论或是中国音乐史课程充数,授课中没有深入的体会,只能照本宣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 知。
实际上,就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言,并非不喜欢当地的乡土音乐,而是接触的机会太少,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听过。而当我们把 这种乡土音乐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唱腔、唱段结合知识性的传授,展示到学生的面前时,常常会引发学生们的高昂热情,他们在新奇之余往往会惊叹于人民大众的创 造,这说明在大专院校中建立乡土音乐的群众基础是可行的。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主要定位于为培养音乐教师。这种特殊的教育职能,决定了其所传授的 知识,具有相当的持续性,它能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集中传授,将知识以网络的 形式,迅速传播开去。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基础上增加相应的乡土音乐内容,进行乡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传播性教学,很容易形成气候。所以,利用地方高 校的音乐系科进行乡土音乐文化的继承、发展,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以规模化进行。“通过母语音乐教育,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使它们 能够进入世界各民族艺术之林,取得它们所应当占有的地位。”
人 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承继者。历代先民创造的中国音乐历史,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而是在承接过去祖先遗留下的精神财富的同时,继续创造符合时代需求 的民族音乐文化。从民族音乐到传统音乐再到乡土音乐,建立相对应的音乐教育理念,虽然面临的问题很多,但这是一项神圣的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是关 乎民族文化特色能否长久持续的大事,当前音乐界、教育界理应高度重视和反思,为此,才可能真正为促进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发展献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徐艳萍,苏前忠. 中国文人与传统音乐的不解之缘[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2] 吴修林. 中国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现实阐释与文化指向[J]. 民族艺术. 2008(02)
[3] GILBERT CHASE,韩宝强,周家雄,刘学珍,任达敏. 美国音乐(下)[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0(02)
[4] 苏青. 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曲牌形成的认识[J]. 艺术百家. 2006(05)
[5] 常柳. 全球化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J]. 作家. 2009(12)
[6] 王海霞. 略谈朝鲜半岛的传统音乐[J]. 大众文艺. 2011(14)
[7] 苏青. 江苏民歌的探讨与研究[J]. 音乐探索. 2006(04)
[8] 张艳红. 谈高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区域特色[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9] 叶晨光,刘国华. 戏曲音乐是民间音乐吗?——对民间音乐若干问题的认识与质疑[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7(02)
[10] 李莉. 谈高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区域特色[J]. 北方音乐. 2010(07)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1157918155
2860401462
期刊论文:2860401462 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