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实践初探
时间:2016-12-07 14:59 来源:博途论文网--专业论文发表 作者:博途论文
摘要:本文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句型和虚词是语法教学的两个核心内容,概括出了以情境为中心的“五步教学法”,并从教学语言、示例技巧、难点预设、评价策略等角度总结出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五步教学法 技巧
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特点
汉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两种语法,一种是理论语法,一种是教学语法 。理论语法是对大量言语事实的概括和总结,是言语的抽象,主要面向母语为汉语的本国人,作为一种知识形式进入学生的记忆系统,学生一般不依靠这些语法知识去说话作文。教学语法则是理论语法的“逆向还原”。它是要把理论语法抽象出来的东西再具体化。教学语法在应用的过程中对理论语法进行了科学的筛选和程序化的工作,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不是对语法现象进行解释说明,而是教学生用所学语法组织语言,连词成句,连句成篇。这是给外国学生讲授语法知识和给中国学生讲授语法知识的根本区别,适合高效地进行语法教学是提高汉语水平的关键。“有一种简化了的学习路线:先攻发音(学习音标),剩下的只需要两本东西,一本好词典,一本好语法书。(孙德金2006)”这里的“好语法书”就是指好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那么我们教什么?如何教?笔者不揣浅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是靠语序和虚词构成自身特有的语法体系,这是汉语与靠词形变化为主要语法手段的印欧语系的最大不同。(吕文华2002)指出:语法项目选择和编排的一个主要依据就是:是否反映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和是否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无疑“语序”和“虚词”满足了上述两点要求,应当成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主要内容。
1、教句型。
汉语语法系统庞杂,从哪一个语法点首先切入,按照什么样的语法体系系统深入讲解下去?笔者认为针对初级阶段学习者的《汉语教程》(杨寄洲主编)第一册,第二册较好地解决了这些以上的问题,试分析如下:
首先建立留学生对汉语语序的整体概念:以动词谓语句作为系统汉语语法学习的开篇,形成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双宾句→连动句→兼语句→存在句→强调句的排序,同时按照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助词的教学引入词性和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的句子成分的学习。这些语法项目之间存在着前后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动词谓语句属于共知范畴,会带来正迁移,接着引入位于谓语动词前面的部分状语,副词充当状语的这一语法点,这对于学生就是新知识,这样新旧知识范畴交替,学习的积极性加以维护和提升。又如:补语在能愿动词之后出现,因为从双方的心理和交际需要考虑,知道对方“会”做什么,“能”做什么之后,接着就会想到“做得怎么样”,此时补语的出现显得合理而便于教师解释和学习者掌握,这些句子成分如何排列构成汉语的句型是语法教学的重要内容。最近几年,引起语言学界广泛重视的“构式”研究 就包括传统所理解的句子结构形式,当下汉语学界也正对一直困扰语言教学与研究的特殊句式和句类(如“把”字句、“被”字句、受事主语句、双宾句、存现句、疑问句等)和特定范畴的表达方式(如补语结构、数量结构、指称结构等)进行构式研究。这进一步证明了句型在教学语法中的可独立性和重要性。
2、教虚词。
由于虚词的数量庞大,大多意义相近,用法交叉,但又起着成句和区别意义的关键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副词、介词、助词是数量最多,教学难度最大,学生也最难掌握的内容。陆俭明先生(2000)指出:“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其重要性大大超过实词;在汉语里则占有更重要的位置。有研究表明,学生一半以上,甚至80%以上的语法错误和虚词有关,一些常见的,最基本的虚词,中高级阶段的学生,甚至已经在中国取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仍然用得不好”。如“了”这个最好写,最好认,但却是的字外国人最头痛最难学的一个字。如果没有“了”的系统学习,就等于抛弃了汉语时态的表达方法,也对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构成了障碍。如:A我不爱你。B我不爱你了。B句中的“我以前是爱你的,但现在不爱你了。”的意思就是通过“了”在句尾可以表示变化义体现的。还有诸如“不”和“没有”,“又”和“再”,“就”和“才”,“朝”和“向”等等,笔者清楚地记得马真先生整整三个小时给我们讲“常常”和“往往”的辨析,我们才豁然开朗。显然我们不能如此这样讲给外国人听,那我们该如何教?
3、教用法,讲规则。
“教用法”就是要把一个语法形式的使用条件说清楚。吕叔湘先生明确指出,一个语法形式“出现的条件:什么情况之下能用或非用不可?什么情况之下不能用?必得用在某一别的成分之前或之后等等”。
如何教用法?不讲或少讲大的语法体系,逐个讲解必要的语法点,不用或少用术语,精讲多练。只有学习者自身明白了应该在什么样的交际语境中,想要表达何种意念时选用与之相符的句型和结构时,才算真正学会了这一语法点。例如“把”字的教学,理论语法要讲什么是“把”字句;“把”字句的结构形式;内部组成成分的相互制约关系等。对于外国学生,只要会在合适的语境下准确地运用“把”字句即可。笔者非常赞同冯胜利、施春宏( 2010) 提出的针对二语教学体系的“三一语法”,即通过“场景驱动、潜藏范畴、实现法则”来实现语法教学。我们知道“把”字句主要表达“处置义”、“致使义”。张旺熹( 1991) 将“把”字结构的语用规律概括为:“它总是出现于由于某种原因而需要执行某种特定的动作行为,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样的语境之中”。那么要表达对一个具体的东西和人加以处置的意思,就可以用“把”字句。通过设置场景,教师演示一系列动作,扔掉一支笔,打开一本书等,写出句子,接着归纳出把字句的核心结构:(S)+把N+V+其他。最后将句法规则进一步细化。学生初次接触“把”字句,头脑中场景、意念、句型相互印证,就能形成较深刻的记忆。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常用模式和技巧
1、五步教学法:①设置场景→②点拨讲解→③归纳格式→④练习纠错→⑤细化规则。
教师首先要明确要讲授的语法点是如何将表达意念、表达形式、相应场景一一对应起来的,即在什么情况下要用这样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在教学中就是第一步,给学生设置恰当的语境。如上文提到的“把”字句,教师做出打开书,擦干净黑板,关上灯的一系列动作,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接着老师逐一说出正确的句子,焦点集中于共有的“把”字,第二步:点拨讲解。“把”的语法解释繁复,此时教师尽量不用术语,而是提炼出一两个核心的词汇加以点拨式的讲解,点到为止,比如,在解释“把”的语用功能时,简化为“处置”即可,学生一查字典即懂,同时强调具体可见的动作;第三步:归纳格式,(S)+把+V+其他,第四步:大量练习,利用现有场景,鼓励帮助学生自己造句,这中间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如学生说出:*我把南京去了。/*他把女朋友想了。/*我把这个字没写对。此时各种错误会大量出现,教师要集中力量在讲解“把”的语法错误,在纠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①“(S)+把+N+ V+其他”中的N要是可以处置的具体物品或人,南京这样的地方是无法处置的,通过比较“我把教室打扫干净了”和“我把南京去了。”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②V是具体动作动词,表抽象意义的心理动词和“是、来、去、在”等都不能用。③否定词能愿动词等放在“把”的前面。以上对格式的细化后就基本完成了把字句的教学任务。当然后续还有更复杂的把字句的教学,但不能在初次学习时一拥而上。
2、常用技巧。
①语法学习之初铺垫一些基本术语。
恰当的解释和点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这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准确提炼出核心要点,另一方面要能对学生的语言水平了熟于心,用他们学过或熟悉的词汇和句子。有些术语学生既好懂教师又好用,可以提前铺垫,能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向系统有效的汉语学习迈进。如:“主观”和“客观”、“具体”和“抽象”,“强调”和“语气”,“描写”与“判断”,“主动”与“被动”,“动词”和“形容词”,“副词”与“连词”,句子成分类的术语: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定语等。这些词在解释众多的语法现象时都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虚词的辨析上。如辨析“不”和“没”,分清对主观意志的否定用“不”,对客观事实的否定用“没”,不和没的最主要区别就掌握了。辨析“却”和“但是”时,常出现“*我很喜欢她,却她不喜欢我。”这一类的句子。教师在讲授“却”这个新词的时候,除了意义和“但是”相同之外,更应突出“却”是副词,一定要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这一语法特点的情况之下。
②重视同义句式和词语的比较。
随着学习的深入,在语义用法上有交叉的词汇逐渐增多、而教材、词典的注释往往比较含混。如果教师在备课中没有做好这方面的预设就会遭遇尴尬,如在学习了《汉语教程》第一册下第25课的生词“水平”之后,第二册的第7课出现了“程度”一词,学生就当堂提出了二者的区别问题。再如:
a1她吃饭去了。 b1她回家去了。
a2她去吃饭了。 b2不能说:她去回家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该用“VP+去”的句式?什么情况下该用“去+VP”的句式?a组和b组都是“VP+去”与“去+VP”句式,为什么b2句式是错的呢?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该如何回答。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难点预设。
③示例的技巧。
学习汉语语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语境下通过大量的举例——例句让学习者自己体悟出各类语法结构的不同的表达功用。选择例句要贴近学习者的生活,符合她们的年龄特点,有趣,简单,极端,夸张。如:他十五岁就大学毕业了。/他五十岁才大学毕业。“就”和“才” 的基本语义区别就显现出现了。前者强调早,顺利,后者强调晚,不顺利。如讲授汉语句子成分和基本结构时,用主干句“我吃饭”可以层层递进扩展句子成分,让学习者对汉语的语序和结构形成完整而正确的认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在讲授一些虚词的用法时,老师稍加指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我不爱你了。/我不爱你。/我爱过你。/我爱着你呢。”的区别,借此明确“句尾了、过、着”的异同。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用年轻人关心敏感的爱情做引,辅以调侃的语气,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效果显著。
④不要有错必纠。
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要尽量鼓励学生敢说、敢写,多说、多写。此时,如果我们在语法上过分斤斤计较,有错必纠,容易打击学生说汉语、写汉语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习惯性的,非本课教学重点的语法错误,不要刻意指出,可以在重复学生的句子的过程中,不经意地通过加重重音,多次重复的方法提醒学生的错误。如初级阶段的学生常把状语放在谓语之后,说成“我吃饭在食堂、我上课八点”,依笔者的经验学生并非不懂汉语表时间、地点的状语要位于谓语之前,而是习惯使然。
参考文献:
[1]杨寄洲,2000,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法项目的排序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2]孙德金,2006,语法不教什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两个原则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3] 吕文华,2002,对外汉语教材语法项目排序的原则及策略,《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4]施春宏,2011,面向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构式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研究取向,《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5]陆俭明,200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6] 冯胜利、施春宏,2010,论汉语教学中的“三一语法”,《语言科学》第5期。
[7]张旺熹,2001 ,“把”字句的位移图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职称论文发表---博途论文网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1157918155
2860401462
期刊论文:2860401462 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