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爱的教育”之我见
摘 要:从高等教育的目标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高等教育的理想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向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而目前高等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将高等学校“爱的教育”提到显著的高度是必要的。文章在理解爱的本质意义基础之上对目前高校“爱的教育”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提出高校“爱的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并呼吁全体高校师生为实现“爱的教育”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继而为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提升高校人才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爱的教育,爱自己,爱他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上世纪末开始延续至今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的阶段,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于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的关注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管是之前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还是目前江苏省正在推进的硕士学位评估工作都希望能给我们的高等教育一个恰当的评价。相应的,每所高校也都在从做好学校内涵建设着手,为提学校的教育质量而努力。然而不管是从本科教学评估和江苏省硕士学位评估的评价体系来看还是从各大高校提升自身教学质量的措施来看,主要的评价指标和绝大多数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都集中体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相应的对于体现学生德育教育成果的指标可谓屈指可数。江苏省硕士学位评估申报数据表涉及7大类13小项,几乎涵盖了研究生教学、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其中没有一项是涉及德育教育的数据指标。再从全国各大高校在校学生的评价体系来看,历年学生中的评优评先进工作都是依据学生的成绩排名来确定。从以上所列举的例子不难发现目前高等学校教育侧重的是智育,但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甚至在目前这样一个物欲横飞、唯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卑劣的道德行为的人,可以预见,这样的人进入社会只会是危害社会。因此培养道德高尚,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的人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涵盖了学多方面,例如尊重他人、友爱同学、诚实守信等等,而这一系列的德育工作可以归结为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只要心存感恩,心怀爱心,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高等学校中实施“爱的教育”与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相一致的,不管是家庭、社会、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都离不开“爱”的链接,“爱的教育”不仅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所需要重视的工作,也是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不可或缺的工作。
二、爱的本质
要使学生心存感恩,心怀爱心,就需要明白什么是“爱”,了解爱的本质。“爱”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指“被爱”,即被动地接受他人给予的爱。“被爱”是件幸福的事情,每个人都能欣然接受,甚至于可以不问原由。正因如此,那些习惯长期被人爱护着的人,自己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甚至觉得别人给予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从小到大,孩子都在父母的呵护、关爱中长大,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不用刻意要求。因此“被爱”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和努力。
其二是指“付出爱”,是主动地给予,是奉献,即“爱他人”。主动地付出爱就要求自己主动地给予他人关心和尊重,主动地承担责任,主动地认识、了解自己所爱的人,深入地了解对方。
爱他人就要关心他人。关心是指主动关注所爱的人(事、物),随时洞察其需要,并即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心存爱心之人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相反会主动关心身边的人(事、物),随时准备奉献自己的劳动和心血,有爱心的人必然是与人为善,有良好道德的人。
爱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独立个性。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合法权利,尊重他人就要尊重其合法的权利, 而不能强加于人。心存爱心之人必定是讲道理, 懂文明, 有礼貌, 知法守法之人, 同时也是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的人。
爱他人就要对他人负责。心存爱心之人必定对人负责即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义务,遇见他人有困难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能勇敢地承担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爱他人是对他人的深刻认识,对所爱的人有深层次的理解。心存爱心之人会换位思考,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富于同情心,因此他能很好地与人和谐相处。
三、目前高校“爱的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当前高等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全家人的关注中长大,习惯于接受家人的付出、爱护,很少能够顾虑他人的感受,这一代人通常只关心自己,学习、生活上只做与自己相关与自己有益的事。这一点在班委选拔中体现的特别明显,学校辅导员普遍反映学生都不愿意担任班长、团支书等班级委员,学生认为班级委员需要为班级其他同学做许多服务工作,而这些工作会占用自己许多课外时间而自己相应得到的利益并不多,因此学生都不愿意为班里其他同学服务,这种缺少团结友爱的集体意识的现象在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此外还有学生由于长期过着家长包办的生活,离开父母自己的学习、生活都没法自理,总是希望同学、老师主动提供帮助,遇到诸如社会实践、等级考试等事情一问三不知,这样的学生更不会有主动关心、爱护身边的其同学的意识,或者说是没有关心他人的能力。由此可见,目前高等学校学生在“爱他人”方面的情况是有一部分学生是不愿意关心他人,觉得事不关己,而另一部分学生是没有能力去关心他人,自然也没有关心他人的意识,而只是一味地接受他人的关爱。
说到尊重他人的独立个性,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在很多时候都没办法做到。学生会觉得自己做事会比他人做得更好,对于老师或者同学处理事情的方式心存不满,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尊重他人的学生可以说少不更事,遇事不能周全,不能体会事情的难烦,眼高手低,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而所有这种种现象相信在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会慢慢有所领悟,最终会体会到尊重他人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本礼貌。
至于对他人负责,很少有学生能有责任心,做到对自己对他人负责,这一点在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上尤为突出。在恋爱过程中遇到事情第一反应是寻找对方的错误,而对自己的过失视而不见,为此双方闹到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还有的将谈恋爱当成儿戏,十天半个月换个男(女)朋友,并做出自己无法负责的行为,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除此之外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事情学生也习惯于推卸自己的责任,更有甚者会在他人有困难的时候落井下石,或是出于报复,或是纯粹为了看笑话,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以别人的痛苦之上。没有责任心的学生无法理解何为责任,这就需要老师平时的引导,使学生在不断地历练中体会何为责任,并慢慢理解为人处世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关于对他人的深刻理解,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强调他人对自己的理解,而忽略了理解应该是相互的过程,在要求他人理解自己的同时自己同样要主动理解他人,只有双方都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才能把事情协调好。
以上种种现象有其产生的根源,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一个孩子身上灌注了全家人的关爱,这种关爱会在不经意间发展成溺爱,慢慢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成员,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强调家人对其一味的付出而不考虑自己是否也应该给他人以关爱,不懂得体会他人的感受,逐渐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就没能形成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负责的道德观念。继而到了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从幼儿园到高中我国教育都以“德、智、体”全面发展做要求,但是事实上“智”和“体”能用标准分数来衡量而放在第一位的“德”反而是无法用客观的分数来衡量,这可能也是造成目前的教育偏重于“智”的原因之一。纵观这一代学生的成长历程也就不难理解他们在“爱的教育”方面的缺失,也就不难理解他们做出的相应的行为了。因此有必要在大学期间给学生加强“爱的教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因为有爱才会更美好。
四、高校“爱的教育”的目标及实施方法
目前高等学校“爱的教育”的缺失要得所有高等学校工作者的重视,并要在自身的工作中就该方面工作作出努力,使学生通过高等学校的学习过程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成为心存感恩,心怀爱心,道德品德健全的人。
1、学会爱自己
爱的对象不仅仅指他人,同时也包括了自己,所以“爱的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学会爱自己即“自爱”,在某种程度上爱自己同时也是在爱他人。近年来在高等学校时时发生因学习压力过大或自己的感情问题而轻生的事件,这样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家长的心,旁人也难免扼腕痛惜。因此“爱的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带领学生阅读《苏菲的世界》、《哈佛家训》、《人性的弱点》等哲学类和励志类的书籍,引导学生明白生活的意义,用积极正面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使学生觉得作为一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每天能够感受阳光和空气是多么的幸福,从而增强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具有面对困难勇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懂得珍爱生命,能够明白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能比生命更加珍贵,有了生命才会有争取其他的一切美好事物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教导学生避免不自爱的行为,例如因利益关系与人动粗,谈恋爱不注意分寸做出越轨的行为等。
2、学会爱他人
在做到自爱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心怀感恩之情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学会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在身边的同学、朋友处于困境中时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真心实意的帮助他走出困境。在这样的事件中要使学生明白帮助他人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过程,而人生在于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自己生存的价值,证明自己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件幸福的事情。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了解并理解对方。使学生明白在自己理解对方的同时对方也会理解自己,这种双向的沟通能够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能够构建一个友爱互助的大集体。身处这样的集体,每个成员的心情是放松的,心态是平和,大家都能够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学习、生活,而不是相互的攀比或是处心积虑地耍小聪敏、走捷径,这才是在校学生应该拥有的良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要引导学生在高等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绝非易事,大学是一个小社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同学需要自己处理各方面的事宜,在此过程中他们将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逐步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期间需要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通力合作,洞悉学生学习状态、思想状态的变化,即时通过互相交流,或阅读有益的、正面的书籍有效地引导才能达到“爱的教育”中“爱自己”、“爱他人”的两个目标,从而使学生能渡过一生中唯一的、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M]2005.01
2、张凤军, 爱的教育:一种大德育观,中国德育[J]2007.11
3、鲁丽平,论爱的教育实施途径,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2008.06
4、赵 冲,教育智慧:具有爱的教育思维,太原师范学院学报[J] 2011.01
5、李 洁,爱的教育-班主任工作之我见,科技信息[J]2009.11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1157918155
2860401462
期刊论文:2860401462 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