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报刊,期刊,团结合作,诚信做人,良心做事,售后服务完善

文学教育艺术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论文发表 > 文学教育艺术论文 >

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时间:2014-01-14 16:4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摘要: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对看客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是他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这一切都源于他作为文学启蒙这一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于我们民族深沉的悲哀和极大的热爱.
    关键词:鲁迅;看客心理;批判.
    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我们读鲁迅的小说会发现,他的小说时时不忘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民众的奴性、保守、愚昧、麻木、卑怯、精神胜利、看客心态、自私、狭隘等,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鲁迅也由此受到了非议。有人说,鲁迅是反动的,他丑化了中国人,在人格上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作为一个深刻而清醒的文学家,鲁迅深深地懂得“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苦苦寻觅中国出路的知识分子,他看到了中国民众身上的种种劣根性。他认为只有唤起作为民族基础的大多数—普通民众的觉醒,中国才有出路,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在变革中向前发展.
    鲁迅是一位善于深刻思考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开始了对国民性的探究和批判.1902年,为了国家的富强,鲁迅来到日本留学,选择了医学作为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希望自己学成之后,平时为民众医病,战争的时候就去做军医。但是,一个偶然的“幻灯片事件”打破了他远大的理想。在课堂上,日本老师放时事幻灯片,内容是正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俄战争。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日军抓到一个替俄国人做事的中国人,捆绑起来要砍头示众,围观的都是中国人。他们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国人砍头,表情都是麻木不仁的,这让鲁迅深深地感到了我们民族的悲哀,而在场的日本学生都在欢呼,这又大大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幻灯片事件使鲁迅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个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他认为改变国民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文学”,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开始致力于文学救国的道路.
“幻灯片事件”使鲁迅看到了国人麻木愚昧的灵魂,认识到了改造他们的重要性。因此,他把对国民的这种看客心理的揭示和批判,作为对国民启蒙教育的开端,并把它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贯穿在了他一生的文学革命中.
    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姓名,没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在这“看”的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了两类看客的形象.
一、麻木的民众,戏剧的看客鲁迅对于热衷于看示众的人们,历来深恶痛绝.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一直在鲁迅的心中隐隐作痛,永远挥之不去,他把自己这一生活的真实体验,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去。小说《示众》可以说是幻灯片事件的文学版,写一个巡警押着一名即将被杀的犯人在马路上示众、众人蜂拥围观看热闹的盛大场面。作者怀着无比忧虑的心情和满腔的愤恨,极力地描写了这些看客们扭曲的心理和精神的病态,刻画了他们愚昧无知、麻木冷漠的丑恶形象,揭示了中国民众最大的劣根就在于喜欢充当戏剧的看客,暴露和批判了麻木的民情和民性,提出了改变国人精神的重要性.
    在鲁迅的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示众的场面。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当他被捕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时,民众对他的牺牲,没有悲伤,没有愤怒,甚至连起码的同情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是一场好戏,无情地充当了戏剧的看客。作者从贫苦民众华老栓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感受角度,描写了麻木的民众在黎明前簇拥着去看夏瑜被杀的场面:“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段描写,写出了现场看客之多以及看客们因神秘好奇而急欲想看的情状。鲁迅用形象的比喻,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观赏时的丑态“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者”。这带有讽刺意味的描写,活画出了看客们的无聊、麻木和冷漠。小说《阿Q正传》也从一个侧面描写了这类麻木的看客。阿Q为生计所迫,从未庄来到城里,他认为到城里看到的最精彩、最好看、最热闹的事情便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之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乐道地讲给未庄的人们“:你们见过杀头吗?”,“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得出神,他的讲述直使“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作者在描写阿Q讲述时的得意形态时,尤其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众人好奇的眼光和麻木的神情。在这两篇小说中,鲁迅不仅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杀的表面的悲剧,而且还揭示了看客们冷血地观看革命者被杀的更深层次的悲剧。这悲剧使鲁迅产生了愤慨:“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样》).
    在这悲剧中,鲁迅深刻地认识到,民众之所以会以旁观者鉴赏的态度去观看革命者的被杀,是因为“辛亥革命”严重地脱离了民众,造成了民众与革命者之间的隔膜,由此提出了革命的成功需发动所有的民众这一重大的理论,并向社会发出强烈的呼吁:救救民众.
    在《阿Q正传》的结尾,鲁迅反其道而行笔,把阿Q从看客变成了示众者。阿Q站在囚车上,看着街道两边喝彩的人们,刹那间,他的思想仿佛回到了四年前:在山脚吓,他遇见了一只饿狼,永远不近不远地跟着他,要吃他的肉;他永远记得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地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这一回他又见到那只狼的眼睛了,甚至是见到了比那只狼的眼睛更可怕的眼睛了,这眼睛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皮肉,而且已经在咬他的灵魂了。作者通过对阿Q做看客时惬意的心理和他被示众时众人看他的恐惧心理作了强烈的对比,从一个被看者的角度,写出了看客们眼中的冷酷无情和吃人的血腥.二、冷酷的民众,无情的鉴赏家鲁迅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写麻木冷漠的戏剧的看客外,还塑造了一群专门玩赏他人痛苦的看客形象.如小说《祝福》,作者以悲愤的心情和凝重的笔墨,描写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不仅只是封建礼教,还有鲁镇上和他同处一个阶级的普通百姓。当祥林嫂带着丧夫失子的不幸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上的人们怀着好奇的心理,不断地引诱祥林嫂讲出自己的不幸,把她的眼泪变成了他们无味的生活中的调料。当祥林嫂的“故事”不再新鲜,他们又拿她头上的伤疤取乐,在祥林嫂对生活产生极大的绝望时,他们又在她的面前提出了“地狱说”,最后使她的身心完全崩溃。他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无情地、残酷地玩赏着祥林嫂的痛苦,以至于使她完全走向了死亡的道路。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国民性中这种缺少生命的尊重,少同情,多隔膜是何等的深恶痛绝,在他看来,麻木的人们隔岸观火,欣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的民族是可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10页)。在《阿Q正传》中也有这种感情的表露,当阿Q被“假洋鬼子”打了以后,他立刻又去欺负比他弱小的小尼姑,去摸她的头皮和面颊,使得小尼姑陷入了非常难堪的地步。对于阿Q的这场表演,一直有一群热心的观众,那就是路边酒店里的人们,当他们看到弱者受欺时,没有同情,没有援助,反而大声地起哄、喝彩、助威。阿Q为了满足这伙鉴赏家,“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哈哈哈!’,阿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在这里,鲁迅不仅写出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看客愤怒,也写出了这无聊卑劣的笑声里所隐含的我们民族的悲哀.
    《孔乙己》是鲁迅认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小说,他用冷静客观的笔调,写出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被吃的悲剧。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满口之呼者也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却自命不凡,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也做些小偷小窃的事情,最终被打断了腿,在生活中默默地死去。作者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的同时,还揭露了孔乙己在精神上的被吃。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酒店里一个小伙计的眼睛来看孔乙己在众人取笑中的尴尬和痛苦,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孔乙己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成了酒店里众人取笑的材料,他们鉴赏孔乙己屈辱的伤疤,使得“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们讥讽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悲哀,使“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他们嘲笑他腿被打断的痛苦,使孔乙己感到万分的难堪,露出乞求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在众人鉴赏的目光里,“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看客们每一次的鉴赏,都会“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气息”。在这哄笑中,我们看到了低级无聊和卑劣无耻,也看到了人生的苦难和不幸。一面是毫无同情和怜悯的无聊的取乐,另一面是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屈辱与痛苦。孔乙己就是这样生活在众人取笑的屈辱和痛苦中,并渐渐地被这屈辱和痛苦吞噬了。作者没有直接写孔乙己的悲哀,而是以乐写哀,反而让人感到更加的悲哀。对于这种缺乏诚和爱的国民性弱点的针砭,在《明天》里也表现得很突出。寡妇单四嫂子带着幼小的儿子宝儿生活,境况十分困苦,却从来没有人诚心诚意地帮助过她。宝儿病危了,从庸医何小仙到流氓蓝皮阿五,到不怀好意的红鼻子老拱,以至到整个村里的人都想从她身上乘机捞一把,都在袖手旁观地看着她即将失去儿子和失去儿子后的痛苦。小说以《明天》为题,不仅写出了单四嫂子这类穷苦人对未来的希望,同时更写出了鲁迅对中国明天的希望:“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我之节烈观》)。这清晰地表明了鲁迅写这类看客的主要目的.
    通过研读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现象的揭示,我们就会深刻领会鲁迅的良苦用心:他是要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我们民族衰败的病根,为变革时期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因此,我们不能把鲁迅的揭露和批判看作是丑化了中国人,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而应回到历史去重新审视鲁迅,对鲁迅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说,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和批判,是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
【1】《鲁迅全集》第一、二卷.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2】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期刊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博途论文网www.botulw.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16 石家庄论文发表 工信部备案 【 冀ICP备1303225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石家庄网站建设:东英网络

石家庄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