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创作特征分析
时间:2017-06-20 17:20 来源:博途论文网--专业论文发表 作者:博途论文
摘要:爱德华·格里格,19世纪下半叶挪威著名作曲家、音乐家,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与民族音乐理论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同创办了“尤特皮”音乐社,从而推动挪威音乐走向了世界音乐舞台。尤其是格里格所创作的交响组曲《培尔·金特》更是奠定了其在民族乐派中的地位,为其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鉴于此,本文就对《培尔·金特》组曲的创作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期能够为当代以及后代的音乐创作提供了许多借鉴意见。
关键词:格里格;《培尔·金特》;特征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一生都在致力于弘扬挪威民族精神,并创作出了大量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涉及钢琴曲、管弦乐、室内乐、小提琴奏鸣曲、交响乐等各种音乐体裁,代表作品有《钢琴行情曲集》《a小调钢琴协奏曲》《秋天》《培尔·金特》《交响舞曲》等。其中,交响组曲《培尔·金特》是其为著名的音乐作品,其奠定了格里格挪威乐派代表人的地位,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至今这部组曲还光广为流行,并响彻世界名曲乐坛。《培尔·金特》组曲最初是格里格为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创作的配乐,后从这些极具配乐中取出最具代表性的八段音乐编写成专供音乐会演奏的交响组曲《培尔·金特》,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全世界管弦乐作品中的经典名作。下面,本文就从旋律、和声、节奏这三个方面出发对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创作特征进行详细地分析论述,以期能够加深大家对格里格及其音乐作品的了解和认识。
一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旋律特征
受传统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理论的影响,格里格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常常利用旋律来塑造音乐形象, 并通过旋律的变化来表现出人物内心情感的波动和变化,所以他的《培尔·金特》组曲中的旋律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特点。此外,由于格里格是挪威音乐派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音乐旋律必然受民族音乐要素的影响,在旋律方面充满了浓郁的挪威民族性色彩。虽然其旋律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特征,但格里格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并没有直接采用民间音乐的现有旋律,而在吸收民间音乐精华的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创作,从而为该组曲旋律增添了一丝质朴、清新和创新之意。具体而言,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旋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半音化的旋律。半音化旋律兴盛于19世纪下半叶,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旋律手法,它的加入提高了音乐作品的紧张性、丰富了音乐的旋律色彩。格里格所生活的年代恰好是半音化旋律兴盛的年代,且当时兴旺的民族主义精神对半音化旋律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格里格在对《培尔·金特》组曲进行创作的时候也大量采用了半音化的旋律,并和挪威音乐色彩相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半音化旋律特点。以《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第二个乐章《奥赛之死》为例,该乐段曾出现过多次半音旋律,这些半音化旋律虽然只是作为经过音出现,但却营造出了一种叹息式的音调效果,好似在哭泣、抽咽,从而将培尔金特因母亲去世而表现出悲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二,主题旋律的重复。重复的主题旋律表现手法是挪威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的一大特色,格里格《培尔·金特》中的旋律也经常采用这种手法。但其并不是对民间音乐旋律原始的素材进行直接引用,而是在现有的旋律基础上借助和声、织体结构等形成的重复的主题旋律,其造成了旋律的高度集中、统一,且重复的旋律行进方式突出了音乐的主题思想,加深了音乐形象。例如,《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四个乐章《在山魔的宫中》就是采用的重复的主题旋律,a乐段是主题的第一次陈述,其中右手演奏出的是乐曲的主旋律;b乐段则是对主题旋律的变奏重复,右手织体加厚,左手换为前十六的节奏音型,从而避免了旋律的单调无趣;c段又是对主题旋律的重复,右手以高八度的变化在主题旋律上做重复变化。总之,这种重复的主题旋律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速度以及力度也是在逐渐增强的,带有一丝粗暴、野蛮的韵味,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群魔乱舞的热闹场面。
二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调式调性特征
调式调性是音乐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乐音组织形式,对和声、旋律、织体等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整体音乐特点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格里格在创作《培尔·金特》组曲的时候十分注重调式调性的应用,其突破了传统调式发展框架,对本民族的自然调式元素进行了吸收借鉴,并将浪漫主义音乐的调式调性同挪威民族音乐进行了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调式调性特征。下面,我们就从“中古自然调式”以及“升高四级音的小调式”这两个方面出发来论述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调式调性特征。其一,中古自然调式。中古自然调式最早流行于十六世纪的欧洲,是宗教音乐调式中的一种,因此又被称之为“教会调式”。所谓的中古自然调式是由按照一定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多个音阶所组成的一个体系,且这个体系中有一个音作为主音,这种音乐调式体系就叫做中古自然调式,具体包括多利亚调式、弗里几亚、混合莉迪亚、爱奥尼亚、伊奥尼亚、利底亚这六种调式。为了区别于其它的中古自然调式,格里格还常常将中古调式特征同其它和弦调式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一种频繁交替的调式表现手法,营造出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印象效果,这也是同挪威民族音乐一脉相承的。譬如,《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阿尼特拉之舞》中呈示段部分就是采用的中古自然调式,其借用还原F音构成了e小调弗里几亚二度调式,虽然只是作为一种装饰性色彩出现,转瞬即逝,但产生的声响效果却不同反响,令人如痴如醉。其二,升高四级音的小调式。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中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是在传统大小调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并对民族民间调式进行了借鉴,以完善调式特征。除了上述中的中古自然调式之外,格里格还在组曲中加入了升高四级音的小调式,这种调式音阶是挪威民族音乐中所特有的一种调式,同当地哈丁菲尔小提琴的演奏着密切的关系。哈丁菲尔小提琴主要以增四级音作为主要的调式调性,当其出现在大调中时同中古调式中的莉迪亚调式就会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当这种增四级音出现在小调的时候就会形成升高四级音的小调式。可以说,升高四级音小调式的运用不仅保留了浓郁的挪威色彩,而且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增减音程,丰富了音乐色彩。仍以《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奥赛之死》为例,其悲伤的行板部分就是采用的升高四级音的小调式,不仅淳朴自然、民族风味十足,而且还有效提升了和声色彩效果。
三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节奏特征
作为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节奏同样是《培尔·金特》组曲构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创作特征主要表现在“民间舞曲节奏”以及“交错的节拍”这两个方面,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一,民间舞曲节奏。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对挪威民族民间舞曲进行了直接地借鉴,并巧妙地汲取了民间舞曲节奏的精髓,将其灵活运用到了自己的音乐创作过程中。其中,哈林舞曲节奏、斯普林舞曲节奏、古典刚加尔舞曲节奏等都经常出现在《培尔·金特》组曲中,这些舞曲节奏或是绚丽奔放、或是缓慢轻柔、亦或是活泼细碎,它们共同丰富了格里格音乐的色彩。如斯普林是挪威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舞蹈,它是由三拍子节奏构成的集体舞,其极富特性的三连音音型充满了跳跃性,再加之经常变化的小节重音非常适合用来表现一种沉重或是复杂的情感。《培尔·金特》第二组曲的第一乐章《英格丽德的悲叹》的高声部就采用了三拍子的斯普林舞曲节奏,中声部则以斯普林舞曲三连音音型衍生出来的切分节奏为主,从而使得整体作品产生一种沉重的感觉, 符合该乐段悲伤、复杂情感表达的需要。其二,交错的节奏节拍。除了对民族民间舞曲节奏的借鉴之外,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还经常采用一些交错的节奏节拍。这种交错的节奏节拍摆脱了传统音乐节奏创作框架的束缚和牵绊,其可以根据实际音乐内容和作者情感需要而选择不同的节奏形态,且可以将多种节奏进行交叉进行,以此来渲染音乐氛围。如《索尔维格之歌》中的第25—37小节就采用了交替的节奏节拍,连续附点音符、气氛节奏、3/4节拍等交错出现在该段落之中,从而表现出了索尔维格幻想街道培尔金特时的欢欣喜悦之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无论是在诗意旋律还是和声织体上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其不仅唯美浪漫,而且充满了清新质朴之情,并将抒情性和民族性这两者紧密地融合到了一起,其也因此而享有“北国的肖邦”之美誉。可以说,格里格的这部音乐作品将整个挪威民族音乐都推向了世界舞台,更多的人因此而开始了解并爱上挪威音乐,其可谓是挪威民族音乐的灵魂、世界音乐艺术宝库的精品。作为一名现代音乐表演者和学习者,我们要从更多的角度和更深层次的方面来对格里格及其音乐进行挖掘和探索,以指导自己今后的音乐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
参考文献:
[1]赵婷.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探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张凤玉.格里格抒情小品中的民族特征与演奏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王峥.巴扬手风琴演奏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的实践探索[D].陕西:西安音乐学院.2011.
[4]李如春.格里格《抒情小品》分析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1.
[5]李如春,刘慧.《抒情小品》作曲技术的贡献——格里格对二十世纪音乐创作所做贡献的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 2.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1157918155
2860401462
期刊论文:2860401462 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