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状况调研
摘要: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状况是事关农村经济稳定的全局性问题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民的收入状况的调研,根据贫困户温饱户和富裕户不同户群的收入水平,分析该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原因,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和相关部门提出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村贫困;少数民族;西部贫困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落后,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面积覆盖范围大,贫困程度深,治理的难度大,给贵州省乃至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关注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关系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关系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稳定的长治久安,因此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成因和战略对策意义重大关于对贫困原因的研究,理论界涉及贫困历史论贫困政策论贫困自然条件论贫困文化论[1]根据人口分布地域,从西部扶贫重点县人口分布来看[2],扶贫重点县贫困人口数量超过百万,依次有云南贵州甘肃四川陕西农村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是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贵州西藏青海7省区[12]从中国贫困人口状况来看,剩余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2002年)[3]截至2004年底,贵州贫困人口规模达742万人,超过全国总量的10%,占全省农村人口的比重高达22.2%根据自然生态环境,分为黄土高原贫困区西南喀斯特山区贫困区青藏高原贫困区蒙新干旱贫困区贫困积淀的过程,既有历史政治因素,又受经济和文化的交互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生存环境基础设施政策引导扶贫资金的投入等是贫困形成的物质原因,观念意识和文化教育是贫困形成的精神原因收入贫困的根源在于知识贫困,物质贫困的背后是意识贫困西部农村扶贫开发选择的战略模式,主要是创新扶贫制度发展特色产业和异地移民搬迁模式政府推进扶贫措施分城乡统筹扶贫(2003年以来)专项计划推动扶贫(1986-2006年)和体制改革推动等阶段性扶贫(1978-1985年)。
一对贵州省贫困地区的调查方法
- 本选择及调查方法样本选择经济水平居于贵州省下等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29元(2005年),排名第7位(全省共9个地州市),低于当年全省平均水平1876.96元该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87%,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7.8%其中调查对象黄平县施秉县和岑巩县分别对应64.2%52.27%45.15%。调查方法是:综合当地农业经济条件,首先在全州选取上等中等下等三个典型县(样本分别对应黄平县施秉县和岑巩县),每县各调查81户农户;其次,从每个县中,分别选取上等中等下等三个典型乡(镇),从每个乡(镇)中分别选取上等中等下等的三个典型村;然后,从每个村中分别选取上等中等下等三个典型村民组;最后从每个村民组中分别选取不同年均收入水平的农户,进行农民生计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年份为2006年实地调查样本是黔东南自治州243家农户9个村3个县人均年收入水平为家庭总收入除以农户总人口(按不同水平划分:人均收入水平1000元以下1000元2999元3000元以上,分别对应下等户中等户和上等户3个等级,依次是贫困户温饱户和富裕户)。
- 息闭塞文化水平总体低调研该州243家农户,绝大多数是文盲和小学程度,大专文化程度仅9人,订阅报刊只有4户,因特网入户竟是空白以农村基础教育为例,一些少数民族乡(镇)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甚至不及70%,十几岁的青少年还有不少从未进过校门,这与当前普及义务教育的国策形成强烈反差。
组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亩(含水田和旱地)如果扣除大于10度小于25度的坡耕地,其结果将大大低于这个数字全省农业人均耕地面积也仅0.81亩,已远超过世界粮农组织的1.5亩的警戒线靠动力抽水灌溉的耕地极少,农田灌溉方式还是以大水漫灌为主户均耕地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基本无法进行规模性作业,所以农业的机械化进展不大,至今农田作业基本上是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作为主,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农田基础实施落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抗灾防灾能力较弱,自然灾害如干旱病虫害低温寒害洪涝水灾冰雹等连年不断,频率加快,导致土地产出率很低,因灾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 禽饲养量少,副业比重低黔东南少数民族主要种植的粮经作物中,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薯类高粱大豆杂粮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油料麻类糖料药材等,蔬菜瓜果和其它青饲料作物等产出低畜禽饲养主要为猪养牛鸡鸭鹅桑蚕副业包括水果和茶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中发现,黔东南州水利设施条件较差,大部分农村未安装自来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状况调研,农民饮用水还是肩挑井水和瓢舀地窖水农村畜禽养殖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对畜禽疾病认识太少,无多大危害意识,不定时彻底全面消毒同样,副业中的多种经营需要有较高技术含量才能保证效益,不能掌握农业实用技术的低素质农民极大地阻碍了多种经营的前进步伐。
- 等县(黄平县)下等户中等户和上等户的比例依次是38.3%36.2%,25.5%,农户比例呈梯形分布此数据反映:黄平县中等户和下等户占绝大多数必须指出:黄平县下等户(38.3%)已超出样本总数的30%说明该县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贫困户和温饱户群体基数庞大,贫富差异较大。
济发展相对平衡,贫富差异不大。
- 等县(岑巩县)下等户中等户和上等户的比例依次是19.8%48%32.2%此数据反映:岑巩县中等户占绝大多数必须指出,岑巩县上等户(32.2%)所占比例远远超过了下等户(19.8%),中等户(48%)和上等户(32.2%)占样本总数的30%说明该县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贫富差异较大。
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首先完善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整体交通条件差,虽然凯里镇远施秉等县(市)实现铁路公路两通,但全州缺乏重要的水运和航空运输,村以下有大部分地方尚未通公路,农民到乡(镇)赶集需要步行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的山路除交通外,信息渠道也较闭塞,大部分农户只有黑白电视要尽快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局面,就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促进内外物流信息流和资金
流其次,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要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就要保证耕地的生产力,而耕地的生产力主要是靠作物的稳产高产,农业的稳地供水是土地产出的基本条件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科学施肥,全面提升地力,并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 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摆脱黔东南农村贫困的出路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其落脚点是改进农业经济结构内陆落后山区决定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构取向是农业生产自給为主,种植业是农业中的核心部分,耕地在农村经济中占基础性地位,这在长期时间内难以改变,因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例如2005年施秉县牛大场镇就有280多户药农种植中药材太子参头花蓼何首乌等338.66亩,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原材料产地,有效地推动了西南药城的中药现代化发展依托中药材为产业支撑,继续延长农业产业链的转移,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周边种植带并随加工产业相互带动形成农村工业园区的模式则有待继续解决。
文化的中年和青少年外出务工,留守家里的农户群体主要构成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因此应当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促进大量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流动要发挥农业作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蓄水池作用,面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参考文献
[1]于存海.论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城市化扶贫的条件和动力结构
[2]唐建,刘志文.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现状原因及对策探析
[3]李小云,叶敬忠,张学梅,等.中国农村贫困状况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4]王永平著.欠发达地区农村全面小康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贵州为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5]韩彦东.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原因及扶贫开发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5,⑹.
[6]钱伟伟.由农村贫困引起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2-123
[7]哈磊.贫困的根源:物质贫困背后的意识贫困[J].甘肃农业,2005,⑸.
[8]赵曦,严红,刘慧玲.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⑿.
[9]苏国霞.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J].经济研究参考,2008,(32).
[10]贵州年鉴[M].贵阳.贵州年鉴社出版,2006.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1157918155
2860401462
期刊论文:2860401462 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