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都市圈层域划分研究
摘 要:首先从概念、构成要素、一般特征等方面对都市圈进行了概述;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出淮安及周边城市的综合吸引力指数,通过断裂点公式划定淮安都市圈的范围;最后分析淮安都市圈的特征,指出淮安构建都市圈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淮安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都市圈,城市吸引力,断裂点公式,层次分析法,淮安
Abstract:Firstly mainly introduce the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on the aspect of the concept, the main factors of constitution and general characters. Then use the method of AHP to calculate the city comprehensive attraction indexes of Huai’an and its peripheral cities. Delimit the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of Huai’an (MCRH) with the method of the breaking–point model. Lastly analyse the characters of the the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of Huai’an (MCRH), point out the problems of its constitution and propound some strategies of its development.
Keywords: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city attraction index, the breaking–point model, AHP , Huai’an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和吸引扩散能力大大增强,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张,并向都市圈空间形式演进。都市圈是城市地域空间的自组织形式,又是人们组织城镇的一种手段,并将成为区域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和城市化的重要模式,代表着未来城市化的基本方向和趋势[1]。
江苏省自2000年重点建设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以来,城市面貌得以巨大改变,城市发展水平得以极快提升。然而经济欠发达的苏北腹地由于缺少都市圈的集聚、顶托和辐射,经济开发和城市发展进程严重滞后。为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均衡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苏北腹地效应,带动苏北的战略崛起,亟需培育苏北腹地都市圈。根据江苏省政府和淮安市政府规划,淮安正“构建以淮安为核心城市,涟水、盱眙、洪泽、金湖及周边市县为片中心,40个重点发展城镇为基础的城镇群,把淮安建设成为辐射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积极培育成为江苏省第四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因此,对于淮安都市圈的构建与发展的探讨也是十分必要的。
综合国内外对都市圈相关概念的表述[2~6],本文认为都市圈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达区域内,由一个或多个大城市作为核心,通过城市功能(包括行政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经由各类交通线,以各类流(包括人力流、物资流、信息流等)为表现形式,相互吸引辐射而构成的一个环状经济地域系统。
根据上述关于都市圈的概念,可以得知都市圈应该具有以下基本构成要素:位于经济发达区域内、较强的城市功能、具有一定优势的人口人力资源、联系密切开放程度高和城市区域的外围延展。进而分析,还可得知一个都市圈还应具有以下四个一般特征,即:中心性、密集性、层次性和开放性[7]。
一、淮安都市圈的划定
学术界对于都市圈的界定的标准与方法涉及较少,且未形成相对统一的方法论认识[8~12]。
根据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13~14],本文运用断裂点模型分析方法,从空间角度对淮安市的城市辐射范围。结合淮安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经济综合、产业、企业、基础设施、开放、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吸引力为主要研究指标,并用特尔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权重赋值,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淮安都市圈的城市吸引力评价体系。
(一)城市吸引力评价体系
根据地区实际,选择加权求和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13],对上述指标进行了赋值。即在综合评价时,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指标层采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 :
其中,分别为指定层的评价值和对应的权重(见表1)。
表1 城市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目标层 (A) |
准则层 (B) |
领域层 (C) |
指标层 (D) |
城市 吸引力 |
经济综合实力吸引力 ( B1 )[0.21] |
经济总量吸引力 (C1 )[0.5] |
人口D1[0.1] 国内生产总值 (GDP)D2 [0.31]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D3 [0.19] 财政收入 D4 [0.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D5 [0.15] |
人均经济水平吸引力 (C2)[0.5] |
人均 GDP D6 [0.58] 人均收入D7[0.42] |
||
产业吸引力(B 2 ) [0.23] | 产业结构高级化度 (C3 )[1.0] |
二三产业产值比重 D 10 [0.65 ] 三产二产比值 D11[0.35] |
|
企业吸引力(B3 )[0.20] |
企业规模吸引力 ( C4 )[0.41] 企业经营吸引力 ( C5 )[0.59] |
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D12 [0.32] 限额以上工业总产D13 [0.68] |
|
限额以上产品销售收入 D14 [0.50] 限额以上利税总额 D15 [0.50] |
|||
开放吸引力( B4 ) [0.19] |
国际投资贸易吸引力 (C 6 )[1.0] |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D16 [0 .69 ] 进出口总额D17[0.31] |
|
基础设施吸引力 (B5 )[0.11] |
交通吸引力 (C7 )[ 0.48 ] |
客运总量 D18 [0.56 ] 货运总量 D19 [0.44 ] |
|
电讯吸引力 (C8)[0.15] |
邮电业务总量 D20 [0.58] 各类互联网用户数D21 [0.42] |
||
能源吸引力 (C9 )[0.37] |
人均生活总量 D21 [0.39] 用电总量 D22 [0.61] |
||
人力资源吸引力 (B 6)[0.06 ] |
劳动力资源吸引力(C10)[0.37] 劳动力素质吸引力 (C11)[0.63] |
从业人口数量D23[1] 专科以上学历人口数D24[1] |
表2 淮安及相邻城市的城市吸引力评价结果
市名 | 淮安 | 连云港 | 盐城 | 扬州 | 宿迁 |
城市综合吸引力 | 138.09 | 111.10 | 140.49 | 115.60 | 107.47 |
经济综合吸引力 | 60.43 | 53.74 | 64.66 | 58.79 | 48.45 |
产业吸引力 | 0.26 | 0.25 | 0.27 | 0.28 | 0.36 |
企业吸引力 | 27.03 | 24.03 | 28.92 | 21.83 | 26.14 |
开放度吸引力 | 25.19 | 16.54 | 23.32 | 22.35 | 31.31 |
基础设施吸引力 | 4.91 | 5.04 | 6.94 | 7.40 | 3.00 |
人力资源吸引力 | 20.27 | 11.45 | 16.38 | 14.95 | 28.30 |
(二)断裂点模式
对于淮安相邻城市吸引范围的计算,采用康弗斯的断裂点模式进行计算,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 D ki 为断裂点k到i市的距离 ; Dij为 i市与j市之间的距离;Qi和Qj 分别表示i和j市的综合吸引力。把各城市综合吸引力和相邻城市间的交通线距离及空间距离分别代入上式,即可分别求出各断裂点到各城市的距离。用上式求得的某城市到断裂点的距离,满足下列条件:如果i城和j城是相邻城市,则
利用断裂点模式,分别计算每个城市与相邻城市的断裂点,然后把城市周围的断裂点连接起来,各城市的吸引范围就确定了。
应用断裂点公式计算城市间的断裂点时,涉及到城市间的距离。城市间的距离,理论上应该是空间直线距离,但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间的交通线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文采用的是交通线距离[14]。另外淮安及其周边有其自身的自然地理特征(即平原地形为主,地形的阻碍作用较小),本文也参考了直线距离。最后,把各个变量分别带入断裂点公式,即求出每对城市的断裂点的距离。在划定城市吸引范围时,以该地级中心城市为圆心,以两个城市之间的断裂点到其中一个城市的距离为半径画圆,然后连接该城市与周边地区的断裂点。
(三)淮安都市圈地域范围的划定
以层次分析法对各城市吸引力目标层、准则层和领域层计算出来的分值为基础(见表2),运用断裂点模型,分别计算出淮安与连云港、宿迁、盐城、扬州等4个城市影响区域的分界点(断裂点),如表3所示:
表3 淮安与周边城市断裂点距离
淮安 |
相邻城市 | 交通线距离(/Km) | 断裂点距离(/Km) |
连云港 | 122 | 59.44 | |
宿迁 | 92 | 43.19 | |
盐城 | 117 | 62.57 | |
扬州 | 153 | 81.38 |
表4 淮安都市圈吸引辐射范围
城市核心区 | 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楚州区 |
外围吸引区 | 洪泽、涟水、泗阳、金湖、宝应 |
边缘辐射区 |
盱眙、天长、高邮、建湖、阜宁、滨海、响水、 灌南、灌云、沭阳、泗洪 |
参考文献:
[1] 谢守红.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J].城市问题,2008,19(06):19-23.
[2] 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院.城镇化中的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1.
[3] 许学强,周一星等.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1-22.
[4] 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院.城镇化中的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3.
[5] 胡序威,周一星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5-46.
[6] 邹军.都市圈与都市圈规划的初步探讨—以江苏都市圈规划实践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3,11(4):30.
[7] 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院.城镇化中的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5.
[8] 李培祥.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1-73.
[9]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1-27.
[10] 刘继生,陈彦光.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2000,20(6):58.
[11]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49.
[12] 王法辉,金凤君等.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_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J].地理研究,2004,23(1):47.
[13] 冯德显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3) :267.
[14] 张义文等. 河北省主要城市吸引范围[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4):35.
[15] 毛广雄. 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21.
[16] 刘进等. 构想未来淮安城市空间结构布局[J].现代城市研究,2001,13(5):58.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1157918155
2860401462
期刊论文:2860401462 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