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过旁多帷幕灌浆试验 选择设计防渗处理方
【摘要】:本文通过旁多水库砼防渗墙下采用帷幕灌浆成功防渗的方法,着重介绍大坝左岸试验区段钻灌设备及方案选择,如何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质量控制。通过对部分复杂地段进行加排、加密、加深、灌浆处理试验,为设计单位在技施阶段提供可靠资料。
【关键词】:试验选择 经济合理 设计方案
1 工程概况
旁多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拉萨河流域中游的林周县旁多乡,扼拉萨河干流—热振藏布、乌鲁龙曲和扒曲三条支流的汇合口,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6370 km2。是西藏“十一五”期间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工程主要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下游防洪和供水。枢纽主要由大坝、泄洪洞、泄洪兼导流洞、发电引水洞、电站厂房和灌溉输水洞等建筑物。水库总库容12.3亿立方,年发电量5.99亿度,工程总投资45.69亿元。
大坝左岸基础防渗采用“上墙下幕”的防渗形式,一期帷幕灌浆工程(左岸)轴线全长377m(桩号0-230.00~0+147)。其中桩号0+85.0~0+147.0m段防渗墙下接花岗岩,设置两排帷幕,防渗墙轴线上预埋一排灌浆管作为下游排,孔距2m;在防渗墙轴线上游侧布置一排,孔排距1.5m。桩号0+85.0m以左,防渗墙下接强透水粗安岩段,设置三排帷幕,排距1.5m。第一、三排分别布置在防渗墙上下游侧,孔距1.5m,上部与防渗墙搭接高度10m,第二排为主帷幕,布置在防渗墙轴线上(预埋灌浆管),孔距2.0m。
2 工程地质
通过对大坝左岸帷幕灌浆钻孔试验,左岸灌浆区覆盖层厚约61m左右,主要为混合土碎(块)石、碎(块)石混合土()、冲积卵石混合土上()和冰水积卵石混合土()等,其中冰水积卵石混合土()厚约30~100m。基岩为粗安岩、花岗岩等,花岗岩与粗安岩呈熔融接触,粗安岩岩石破碎,裂隙发育,下伏花岗岩岩芯完整、坚硬、裂隙不发育,局部存在少量陡倾角裂隙。地下水埋深40~60m。冲积卵石混合土()的渗透系数k=1.8×10-2~4.8×10-1cm/s;冰水积卵石混合土()的渗透系数k=2.07×10-5~3.33×10-3cm/s。
3 施工的特点和难点
(1)地质条件复杂
由于帷幕灌浆在深厚的覆盖层上,钻孔、成孔困难,可钻性差,施工中易出现塌孔和卡钻现象;同时由于地层中存在架空和大空隙,耗浆量大;试验区范围地层不均一性,灌浆施工难度大。
(2)冬季施工温度较低
进入冬季,旁多工地昼夜温差变化很大,夜晚温度达到-20~-30℃。为应对恶劣的天气,采取了保温措施:如对搅浆水进行加热,为送浆管路包裹保温材料,在每个中转站用电热棒给浆液加热等措施,使浆液温度基本保持在8~15℃。
(3)覆盖层深厚,成孔难度大,钻机功效低
旁多水库左岸灌浆覆盖层深厚,地质结构复杂。灌浆孔下设Φ89mm的非灌段套管,施工难度大。设计最大孔深144.7m,受地下水的干扰,钻孔塌孔严重,成孔困难。钻孔中岩石研磨性强,容易塌孔、卡钻、材料消耗大、钻机功效低。
(4)孔斜控制难度大
由于覆盖层均为混合土碎(块)石,地质不均匀,钻孔过程中容易遇到孤石(或漂石),钻进时在机械压力条件下极容易产生钻孔偏斜现象;在每次塌孔再扫孔的重复钻进过程容易产生孔斜偏差;钻孔深度大,孔斜控制极为困难。
4 通过灌浆试验,选择合理技施设计方案
4.1试验目的
在以往单排帷幕灌浆试验以及后期的双排、三排灌浆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深厚覆盖层下双排、三排帷幕灌浆的施工方案和工艺及参数,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具体试验内容及要求:
①验证设计布孔型式是否满足防渗要求;②验证帷幕灌浆施工工艺及参数的合理性;③验证钻孔孔斜控制方法;④钻孔、灌浆设备适宜性的验证;⑤选择适宜的灌浆材料及浆液配比。
4.2试验区的选定及孔位布置
根据2011年8月在成都召开的《左岸基础帷幕灌浆方案及施工工艺技术》专家咨询会议精神,为了验证设计的灌浆工艺、参数和布置型式的合理性、可靠性及适宜性,同时考虑施工现场地质情况、工期要求、孔位布置等综合因素,在左岸EL4060.6、EL4072.9高程平台各布置一个生产性试验区,对左岸帷幕灌浆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技术进行验证。
在EL4060.6m平台试验区按双排孔布置,上游排孔距1.5m。下游排孔距2m(直接布置在防渗墙轴线上),利用防渗墙体内预埋的灌浆管。
在EL4072.9m试验区按三排孔布置,排距1.5m,上、下游排孔距1.5m,中间排孔距2m。
4.3灌浆材料及施工设备的选择
(1)水泥:本工程所有灌浆采用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级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其主要物理性能指标见下表。
批号 | 细度(%) | 初、终凝时间(min) | 安定性(mm) | 强度(MPa) | |
初凝 | 终凝 | ||||
B347 | 3.8 | 154 | 241 | 2.4 | 47.3 |
B348 | 3.3 | 162 | 237 | 2.3 | 46.2 |
B398 | 3.0 | 154 | 223 | 2.6 | 47.9 |
(3)采用的主要钻灌设备有:重探XY-2型地质钻机、KR804型潜孔跟管钻机、3SNS型灌浆泵、高速搅拌制浆机、立式双桶储浆搅拌机、灌浆自动记录系统、水压塞等。
4.4帷幕灌浆施工方法
4.4.1钻孔方法及施工程序
(1)钻孔方法选择
旁多水库左岸属于深孔帷幕灌浆。设计单孔灌浆最大孔深144.79m,孔口以下为非灌段,由于覆盖层孔壁极不稳定,为保证灌浆段顺利施工,非灌段须下设Φ89mm套管。钻孔施工顺序按照设计要求先施工下游排,再施工上游排,最后施工中间排,每排按孔序自上而下施工。采用XY-2型钻机,金刚石钻头,孔径Φ76~Φ56mm,其中先导孔的终孔孔径≮Φ76mm,终孔孔径≮Φ56mm。
非灌段采用跟管法施工。即:液压潜孔钻跟管钻进、地质钻机跟管钻进。为验证上述两种跟管方法对该地层的适应性,在灌浆试验前,先进行了液压潜孔钻和吊锤锤击钻进两种试验。通过对施工过程及数据的对比、分析认为:液压潜孔钻跟管钻进在施工效率高、孔斜有保证,但对于孔深大于50米,地层中含有较大孤石成孔难度大,对地质条件差的深层孔不适宜。地质钻机跟管钻进虽然工效偏低,但对孔深、地层条件适用范围较广,使用方便灵活,操作简单;因此在非灌段施工过程中采用了上述两种成孔方法相结合的施工工艺。
采用八通道灌浆自动记录仪能够准确、实时记录灌浆中的压力、流量和水灰比等数据,能够满足左岸帷幕灌浆施工的需要。
(2)灌浆工作程序
帷幕灌浆主要施工程序详见以下工艺流程图。
4.4.2钻孔深度及段长划分
(1)EL4060.6平台试验区各孔深度见下表
序号 | 孔号 |
设计 孔深 |
实际 孔深 |
桩号 |
孔口 高程 |
预埋管 深 度 |
灌 浆 深 度 |
备注 |
1 | W2020 | 144.93 | 134.87 | 0+109.0 | EL4060.6 | 117.87 | 17.0 | 欠深10.06m |
2 | W2021 | 144.67 | 142.70 | 0+107.0 | EL4060.6 | 115.70 | 27.0 | 欠深1.97m |
3 | W2022 | 144.41 | 130.54 | 0+105.0 | EL4060.6 | 113.54 | 17.0 | 欠深13.87m |
4 | W2023 | 143.43 | 125.70 | 0+103.0 | EL4060.6 | 108.69 | 17.0 | 欠深17.73m |
5 | W1027 | 144.79 | 144.79 | 0+108.0 | EL4060.6 | 107.89 | 36.9 | 设计孔深 |
6 | W1028 | 144.60 | 144.60 | 0+106.5 | EL4060.6 | 105.90 | 38.7 | 设计孔深 |
7 | W1029 | 144.39 | 144.39 | 0+105.0 | EL4060.6 | 103.56 | 40.8 | 设计孔深 |
8 | W1030 | 143.68 | 143.68 | 0+103.5 | EL4060.6 | 99.40 | 44.3 | 设计孔深 |
9 | W1031 | 142.94 | 142.94 | 0+102.0 | EL4060.6 | 98.72 | 44.2 | 设计孔深 |
(2)EL4072.9平台试验区各孔深度见下表
序号 | 孔号 |
设计 孔深 |
实际 孔深 |
桩号 |
孔口 高程 |
预埋管 深 度 |
灌 浆 深 度 |
备注 |
1 | W3031 | 110.67 | 115.67 | 0+39.0 | EL4072.9 | 62.10 | 53.57 | 加深5m |
2 | W3032 | 109.29 | 114.29 | 0+37.5 | EL4072.9 | 61.58 | 52.71 | 加深5m |
3 | W3033 | 107.91 | 117.91 | 0+36.0 | EL4072.9 | 61.00 | 56.91 | 加深10m |
4 | W3034 | 106.53 | 111.53 | 0+34.5 | EL4072.9 | 59.55 | 51.98 | 加深5m |
5 | W3035 | 105.15 | 115.50 | 0+33.0 | EL4072.9 | 58.94 | 56.56 | 加深10.35m |
6 | W1073 | 110.67 | 115.67 | 0+39.0 | EL4072.9 | 62.00 | 53.67 | 加深5m |
7 | W1074 | 109.29 | 109.29 | 0+37.5 | EL4072.9 | 61.58 | 47.71 | 设计孔深 |
8 | W1075 | 107.91 | 107.91 | 0+36.0 | EL4072.9 | 61.10 | 46.81 | 设计孔深 |
9 | W1076 | 106.53 | 106.53 | 0+34.5 | EL4072.9 | 59.67 | 48.86 | 设计孔深 |
10 | W1077 | 105.15 | 105.15 | 0+33.0 | EL4072.9 | 59.08 | 46.07 | 设计孔深 |
11 | W2055 | 110.67 | 110.67 | 0+39.0 | EL4072.9 | 72.00 | 38.67 | 设计孔深 |
12 | W2056 | 108.83 | 108.83 | 0+37.0 | EL4072.9 | 71. 40 | 37.43 | 设计孔深 |
13 | W2057 | 106.99 | 106.99 | 0+35.0 | EL4072.9 | 69.450 | 37.54 | 设计孔深 |
14 | W2058 | 105.15 | 110.45 | 0+33.0 | EL4072.9 | 68.84 | 41.61 | 加深5.3m |
(3)为了能够尽快升到设计压力,保证浅表段的灌浆效果,在经过多次灌浆试验后,将段长确定为第一段2m,第二段3m,以下各段5~6m,终孔段≯8m。
4.4.3钻孔孔斜控制
因钻孔套管具有磁性,影响检测精度。旁多工程选用了STL-1GW 型高精度无线存储式数字陀螺测斜仪,是专用于磁性空间孔斜测量的一种新型的无线电缆存储式连续多点测量仪器,能够及时、准确的测量任意深度处钻孔的顶角和方位角。为钻孔施工过程中及时了解孔斜及为纠偏提供了可靠依据。经检测统计EL4060.6平台钻孔最大孔斜率为0.78%,EL4072.9平台最大孔斜率为1.37%,均满足设计要求。为了保证钻孔终孔孔斜率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地层情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保证钻机平整、开孔铅直,安装稳固,孔向准确、加长钻具、不使用弯曲钻杆。对孔斜进行实时监控,从第二个钻进开始,使用长钻具钻孔,保证钻孔垂直钻进。
(2)将原有钻机三角架全部更换为四角架,并对角架底部固定,保证钻机稳定运行;对覆盖层较厚地段放慢钻进速度,减小给进压力,减小钻孔偏斜。
(3)控制好钻进参数,加大孔斜测量频次,若发现钻孔偏斜时,及时纠偏,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终孔后对孔斜进行联合抽检验收。
4.4.5灌浆方式与参数选择
(1)灌浆方式
左岸帷幕灌浆孔主要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先导孔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法,检查孔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进行施工。
(2)灌浆压力
灌 浆 压 力 控 制 表
段次 压 力 孔 序 |
1 |
2 |
3 |
4 |
5 |
6 |
幕底段 |
边排Ⅰ序 | 0.5 | 0.8 | 1.0 | 1.2 | 2.0 | …… | 2.0 |
边排Ⅱ序 | 0.8 | 1.2 | 1.5 | 2.0 | 2.5 | …… | 2.5 |
中间排Ⅰ序 | 1.5 | 2.0 | 2.5 | 3.0 | 3.5 | …… | 3.5 |
中间排Ⅱ序 | 2.0 | 2.5 | 3.0 | 3.5 | 4.0 | …… | 4.0 |
(3)水灰比浆液浓度的变换
灌浆过程中浆液的合理变换,对保证帷幕的厚度、控制浆液扩散范围,保证灌浆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左岸两个试验区采用水灰比3:1、2:1、1:1、0.8:1、0.5:1五个比级,浆液变浆按照规范开灌比采用3:1的施工,但对于大漏失量地层(无回浆或复灌多次仍难以结束的孔段)单纯靠灌注以上浆液以及采取常规的灌浆措施如降压、限流、间歇等难以满足施工要求,既浪费浆液,又耗费了大量时间。此区段在4100高程以上,地层渗漏通道更大、更发育,灌浆时掺加水玻璃浆、水泥砂浆或膏状浆液等浆材。对于一般吸浆量的地层完全能够满足要求,没有出现变浆或越级变浆后短时间内停止吸浆的现象,地层吸浆表现的平稳、顺畅,说明灌浆试验过程中变浆的方式是合理的。
(4) 灌浆压力及结束标准
①EL4060.6平台试验区使用了4.0MPa的最大灌浆压力,试验成果表明,一是在基岩接触段以下升压较慢;二是上游排由于覆盖层的原因,用最大灌浆压力劈裂严重,浆液流失过远。建议上游排最大灌浆压力调整为3.0Mpa,下游排最大灌浆压力不变。
②桩号0+85以左为三排帷幕区,通过对4073平台试验区孔施工,此部位以上透水率较大,有的孔段不返水,复灌次数增加,地层渗透性增强,灌浆时上部灌段经常出现劈开现象,浆液流失过远,建议采用不同的灌浆压力。
③由于吃浆量大,待浆时间长,经常发生铸管等孔内事故,不利于保证灌浆质量。建议在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1L/min时,继续灌注60min结束灌浆。
(5)封孔方法及标准
封孔采用“置换和压力灌浆封孔法”进行纯压式灌浆封孔,浆液为0.5:1的水泥浆,压力为该孔最大灌浆压力,灌浆时间为1h。
4.4.6特殊过程中情况处理
(1)因故中断灌浆处理
灌浆工作必须连续进行,如因故停电或其它原因中断时,按以下方法处理:
①尽可能缩短中断时间,及早恢复灌浆。如无法冲洗或冲洗无效,则应进行扫孔,再恢复灌浆。②开始恢复灌浆时,使用开灌时的水灰比,如吸浆量相似或略有减少,改用中断前比级的浆液继续灌注;如吸浆量比中断前减少多,应逐级加浓浆液继续灌注。③恢复灌浆后,如注入率比中断前减少很多,且在短时间内停止吸浆,要采取补救措施。
(2)对灌浆时“抱管”的预防及处理
旁多工程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左岸坝基覆盖层很深,最容易在钻进过程中发生烧钻、卡钻、塌孔等事故。按设计要求,采用“自上而下循环钻灌法”,射浆管下设深度根据地层、孔深、钻进速度、孔口返浆和注入量大小来实施。同时将钻杆采取平接头连接;使用旋转式封闭器,勤活动灌浆管;下灌浆管等措施。
(3)大漏量地层段灌浆处理
对于吸浆量大难以结束的孔段,除了提高浆液浓度外,主要采取降压、限流、间歇、待凝以及多次复灌等措施。限流控制在15~20L/min,水泥灌注量控制在8t/段左右,待凝时间控制在24~72h。
(4)抬动观测
由于左岸灌浆是在深厚覆盖层下进行,为了验证灌浆压力对防渗墙是否产生变形破坏,利用防渗墙复勘孔为灌浆抬动观测孔(PD-28,孔深131.55m),在升压过程和达到设计最大压力时,用千分表读数,观测墙体有无抬动变形。经观测,在最大设计压力下,墙体未发生抬动变形,表明灌浆压力控制合理。
4.5 灌浆效果的检查和分析
因灌浆工程具有隐蔽性及被灌岩体具有不均一性、复杂性,难以准确、定量地评价灌浆效果。为了在有限的试区内得到有关岩体渗透指标和全面分析灌浆效果,按照《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我们对灌浆试验质量检测采用了钻孔取芯和“五点法” 压水试验等综合检测手段。经检查钻孔取芯的水泥结石胶结良好,结石强度高。
4.5.1 EL4060.6平台试验区灌浆效果检查、分析及评价
(1)岩体透水率分析
①灌浆处理后,岩体整体透水性达满足设计防渗要求<5Lu。②检查孔的平均透水率1.3Lu,最大值3.0Lu;③岩体透水率随灌浆次序的增加而逐序递减。
(2)单位注灰量分析
单位注灰量可反映出灌浆过程所采用的工艺技术、灌注材料及浆液配比是否具有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单位注入量应具有随孔序逐序递减的规律。
①从灌浆记录表可看出,灌浆孔两序间单位注灰量基本上遵循逐序递减的规律,说明随着灌浆次序的增进,岩体逐渐被灌注密实。试区Ⅰ、Ⅱ序灌浆孔的单位注灰量分别呈递减趋势,其中Ⅱ序孔比Ⅰ序孔减32%。整体符合灌浆规律。
试验区灌浆前后岩体透水率对比
次 序 | 平均透水率(Lu) | 透水率(Lu)区间[段数/频率(%)] | ||||||||
均值 | 最大值 | 最小值 | 段数 | ≤1 | 1~5 | 5~10 | 10~50 | 50~100 | >100 | |
先导孔 | 11.9 | 47.6 | 2.4 | 6 | 0/0 | 1/17 | 3/50 | 2/33 | 0/0 | 0/0 |
检查孔 | 1.3 | 3.0 | 0.8 | 8 | 6/75 | 2/25 | 0/0 | 0/0 | 0/0 | 0/0 |
②从灌浆资料看,两排间灌浆孔的单位注灰量递减不同,分析原因主要是:一是覆盖层段灌浆单位注灰量大;二是由于孔口管仅镶入覆盖层段,下部基岩灌段提高灌浆压力时,在覆盖层段出现多次劈裂;三是上游排灌浆压力比下游排大。
③从检查孔资料分析,所取岩芯部分有水泥浆浸染的痕迹和水泥结石,并且自上而下整体越来越完整。检查孔岩芯与覆盖层交界部位岩芯呈柱状,胶结良好。
(3)灌浆前后检查孔情况
①上游排覆盖层段及防渗墙墙体与基岩接触带为主要的耗灰结构面;②灌后检查孔取芯所揭露的水泥结石充填率低,分析原因主要是:试验区岩体以完整的花岗岩及微新岩体为主,一是与水泥结石强度相差大,二是呈弱透水性,裂隙开度小,水泥充填多为水泥膜的形式。
4.5.2 EL4072.9平台试验区灌浆效果检查、分析及评价
(1)岩体透水率分析
从试验区各序孔透水率统计与灌浆前后岩体透水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①采用三排孔布置,经过灌浆处理后,试区岩体整体透水性得到明显降低,但仍有2个孔段岩体透水率大于设计防渗要求<5Lu。②试区的岩体透水率随灌浆次序的增加而逐序递减。试区岩体的平均透水率灌后比灌前降低了,由此表明随着灌浆次序的增加,试区岩体的渗透性在随之逐步减小。③上、中游排灌浆孔两个次序间透水率存在倒序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首段未按次序施工;二是上游排前三段为覆盖层段,地层均一性差,个别孔段地层透水性强;二是中间排透水率大的孔段集中在第一段中,灌前压力大于边排孔压力。另外墙体与基岩的接触部位是薄弱环节,在压力作用下是透水的主要通道。
(2)水泥单位注入量分析
帷幕灌浆材料单位注入量可反映出灌浆过程所采用的工艺技术、灌注材料、浆液配合比是否具有合理性。一般情况下,灌浆各次序孔的单位注入量遵循逐序递减的规律,且各次序间递减明显,说明灌浆效果较好。
①各次序孔的单位注灰量逐序递减,说明随着灌浆次序的增进,岩体逐渐被灌注密实。②中间排单位注入灰量,出现了倒序现象,分析原因主要为:一是试验区范围较小,统计标本量小、偏差大;二是试验区压力相差较大,上下游排灌浆压力小,孔底段最大2.5Mpa,而中间排孔底段灌浆压力最大4.0Mpa,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在接触段容易劈裂,造成吸浆量较大;三是防渗墙下接基岩较破碎,因Ⅱ序孔灌浆压力大,存在浆液水平扩散和延墙体向上延伸的现象,造成Ⅱ序孔单位注入量增加。不过对于左岸帷幕灌浆,也反映出单一的纯水泥浆液,对灌注吃浆量较大的孔段存在着局限性,具体表现为灌浆难以达到结束标准,复灌次数多,待凝时间长,滞约施工进度。
(3)钻孔取芯直观检查
根据规范要求,在试验区帷幕轴线上布置了检查孔,从所取岩芯看自上而下逐步完整,但是个别段次比较破碎,且无规律,从检查孔岩芯裂隙能够看到很多岩芯裂隙内有水泥结石痕迹。从灌前先导孔及灌后检查孔现场取芯情况分析:
①检查孔不合格段均在高程4000m范围,地层为粗安岩,岩石破碎,裂隙发育,且没有规律性,是主要耗灰构造面;②从检查孔取芯看水泥结石充填率较低,其原因是:水泥结石的龄期短、强度低。
4.6试验结果及建议
⑴左岸EL4060.6平台试验区灌后检查孔透水率最大值为q=2.97Lu,压水合格率100%。左岸EL4072.9平台试验区检查孔压水透水率各有一段超出设计防渗标准,分别为q=8.33Lu和q=10.26Lu,合格率为87.5%和88.9%,按质量评定标准评定质量未合格。通过本次试验,EL4060.6平台灌浆试验达到了设计防渗标准,EL4072.9平台试验未达到防渗标准。根据对灌浆资料的统计分析,试验区的灌浆方法和过程控制是受控的。
⑵EL4060.6平台生产性试验区桩号0+85.0~0+147m,此区域上部地层为粗安岩,下部为花岗岩较完整、坚硬,局部有少量裂隙发育,但复灌1~2次即可结束,单次复灌注入量较小。从检查孔看,双排孔灌浆透水率满足设计防渗要求。
⑶EL4072.9平台试验区桩号0+85~0-230m的三排孔,此区域上部地层为粗安岩,厚度较大,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是主要的渗漏通道。下部花岗岩上部较完整,但局部陡倾角裂隙发育,在粗安岩及花岗岩层上部,深部有少量吸浆量大的孔段。吸浆量大的孔段复灌次数多,一般在4次以内,单次复灌注入量大。经三排孔灌浆后,个别孔地层透水率不能够满足设计防渗标准。建议该区域进行加排(或加密)处理。
5结论
在2012年4月,旁多管理局特邀了有关专家及主管部门,在北京召开了《西藏旁多水库基础左、右岸帷幕灌浆施工工艺咨询会》,专家们通过查试验资料、分析讨论后,达成共识并形成以下意见:
①经生产性试验验证,桩号0+85.0~0+147m防渗墙下设两排帷幕,桩号0+85.0m以左防渗墙下设置三排帷幕防渗方案是合适的。
②EL4060.6桩号0+85.0~0+147m,防渗墙下设两排帷幕方案、相应的施工工艺、方法及参数等,经试验检测满足设计防渗要求;
③EL4072.9平台桩号0+85.0m以左防渗墙下帷幕灌浆方案原则仍采用三排帷幕方案。通过调整施工工艺后检测仍不能满足设计防渗标准要求时,建议采用在三排区内局部加密的方法进行再灌浆。
总之,砼防渗墙和帷幕灌浆是旁多水库工程关键技术问题,施工难度和风险极大,参建单位针对砼防渗墙和帷幕灌浆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生产性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参加生产性试验成果评审的专家认为:旁多水库左岸帷幕灌浆试验规模大,施工设备及工法先进,试验项目及获取的成果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不仅为旁多水库工程左岸采取砼防渗墙取得了经验,亦为我国在复杂地层中采用帷幕灌浆技术进行防渗处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使我国基础防渗技术迈上了新台阶。通过对已灌浆段布置检查孔和汛期蓄水,进一步验证了灌浆后的效果。
职称论文发表----博途论文网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1157918155
2860401462
期刊论文:2860401462
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