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技能的培养探究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学科,强调人的思维过程。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初高中教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取决于孩子在小学期的年龄段是好奇心、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简而言之就是意识形态的培养。初高中教育则更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小学的教育则更应该更为灵活,更具有艺术性,在数学学科的教育中则更应如此。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教学艺术;思维拓展
1前言
正如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与外国的同龄学生相比,我们的孩子在创新能力方面还略有欠缺。小学生处于思想意识的启蒙阶段,自控能力还没有完全成型,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主导作用。数学学科的教学,应该以传授数学最基本原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兴趣作为首要切入点,让学生在数学的最初接触阶段对此产生兴趣,能够用创新拓展的思维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以疑问和好奇为出发点,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一种状况是:教师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对于人类历史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精华,学生通常是先知道事情的结果,再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理解。虽然最终仍然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但却忽略了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开辟一条“提出疑问、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不抛出概念,而是理论联系实际,用一个学生可以理解的实例提出一个问题,向同学们索要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方法制造课堂中的讨论气氛,让同学们在这个气氛中能够像玩游戏一样,不仅积极参与,而且追求“胜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引导鼓励的作用,一是要鼓励同学积极想办法、二是要引导学生的思路,在不断提出问题的同时向正确答案靠拢。教师可以在同学苦苦求索的过程中给予启发,让学生自己导出答案。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3引导学生产生联想,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联想是思维的起源,而且是一个可以引起兴趣和快乐感觉的思维过程。在创新思维的培养环节,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从一个事物出发,在不同的事物上通过联想找到相同之处,这是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利用的过程,这是对同等知识相互联系的联想。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知识点产生联想,学生的潜意识里会对自己较为擅长的问题产生兴趣,这个联想过程如果在正式的知识点教学前完成,会让同学更好地理解,并为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比如再引入乘法结合律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引入问题:60×17,使用传统的竖式计算还是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同学们经过讨论,可能会得出结论17=10+7,再进一步17=10+5+2,这样问题就变得简单多,所以60×17=60×﹙10+5+2﹚,这就是结合率。学生理解知识点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产生联想:17×50+41×50+42×50等于多少呢,学生自然会想到乘法的结合律得出简化算法:通过结合律﹙17+41+42﹚×50化为100×50,这样复杂的问题简化,学生不仅牢记了知识,还培养了联想创新的思维能力。
4将学习经验上升为全面思维能力,进一步升华为直觉
初高中的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同样的问题,自己经常是可以想到大的方面,但常常忽略某一些隐藏的关键点。考试中,这些关键点也正是拉开数学成绩档次的所在。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同学生智力上的差异,其实不然,这是思维不够全面的表现,而这种能力往往是在小学时可以培养出来的。首先在整个数学知识点的设置中,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所以教师应注意学生思维体系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隐性问题:比如给定边长的正方体,让学生求表面积,再将该正方体切割成若干个几何体,再求表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由于切割而新增加的面,而不是按照原来的长方体一成不变的表面积。这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实例,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不同程度的拼接实例,让学生在一个个实例中能够产生注意隐形问题的直觉,进入思维的潜意识。直觉的培养是思维经过一定的积累后的升华,是在系统的思维训练后一种由理性转换为感性的思维缩减过程,同学利用这种直觉会在面临问题时迅速判断,并能正确的把握逻辑策略,利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得出正确答案。
5小结
在中国缺少核心科技产业的今天,培养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祖国发展壮大的必然需要,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应该将教育变成培养创新素质的艺术,不断学习、不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路径,为祖国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蒋克玲.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技能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27).
[2]徐德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1157918155
2860401462
期刊论文:2860401462 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