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
摘要:作为民族进步的动力,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而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关键的一个部分,高等院校必须要切实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这一个使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是跟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有着紧密关系的。而高等院校的机械专业,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加深教育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进一步加深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等等,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争取有一个新突破,创造出一个可以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关键词:机械专业 创新型人才 培养
1.改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在教育创新上的推动作用
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创造力,有一句名言说“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把这种人们普遍具有的潜在能力通过自己的工作,转化为真正的创造力,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大学教师要在教育创新方面起到推动作用,通过例如引导、点拨等方式去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得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还必须要积极成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
第一,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师作为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如果再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视为简单地传授知识,就没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授具体知识,还需要上升到普遍原理的层次,把知识高度提高到哲学层面;同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理解自己所教授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和教育理论,进一步挖掘获取知识的深度;同时不要被限制在本专业的知识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拓展知识的广度,对邻近学科进行必要的了解和关注;对专业知识精益求精,时刻注意关注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方向,更是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价值进行判断、对信息加以选择和加工,让学生在沟通合作的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第二,教师要呵护并且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要先在生活中积极塑造起自身的创新人格。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埋藏的创新潜能也是难以想象的巨大。在保护的基础上尽全力激发学生,让学生发挥表现出自己的创新潜力,是老师的首要任务。老师需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去。老师应该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具备神圣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心和信心;同时要以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并且要用自身所具备的独立、坚韧的特质,做好以身作则的工作。
2.探索并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一,重视学习自主性。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去激励学生学习,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找出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这一专业,主要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来决定研究的课题或专题、以及研究的内容、方法、进度等等。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主导地位以后,会对学科探究、知识产生发展这一些过程有更进一步的体会,会更加实际的感觉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学习责任,而这一切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重视学习的开放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很多的问题都来自于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就本专业来说,大家要遇到很多实际会遇到的电气自动化生产或者机械制造方面的问题。而要真正做到研究性学习,学生就必须要打破课堂的限制、投入到社会中,运用除了教材和课堂知识以外的其他资源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所处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环境,他们有更多方式可以供他们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在这个环境中,他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究、观察还有体验。摆脱“只有唯一正确答案”这个长期束缚他们思想的观念。自然而然地,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的吸引力,对探究的过程充满兴趣,更加积极地去亲身实践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营造新型校园环境,帮助创新人才成长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仅要靠灵活的课程设计、良好的资源条件、宽松的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真正可以包容各种各样人才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千篇一律的“普通”,是无法造就出创新人才的,而独一无二的思维和旁人眼中不能理解的想法,说不定就是真正的创新。所以为了创新素质的培养,一个“怪”、“异”、“反常”也能够被大家所包容的环境是必要的。
在陶冶心灵、发展个性、塑造思想等方面,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极其重要。学校可以有目的性地制定一些措施方法,去引导创造一个拥有平等民主精神、展现积极向上风貌、推崇奋发进取作风的文化氛围。许多高校都在这一实践中,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从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例如,现在许多学校广泛开展的各种论坛讲座,艺术相关的社团活动,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程等等。同时,对于如何爱护关心学生,如何帮助部分学生摆脱传统保守观念,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和心理压抑这些问题上,校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也需要认真思考,主动应对。“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处理学生问题的重要关键,也只有让学生们真正得到这种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他们才会产生创造欲望,才会乐于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在交流与沟通中培养出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在今后建设校园文化、塑造校园良好氛围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结合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课堂传授和课外锻炼,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4.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人才可以说是最为根本、最为活跃的一个要素。而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不闭门造车,坚持与实践的结合。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善于引导他们,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实践中,营造出一个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作为创新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样化、分层次地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可以极大帮助学生释放和激发创新意识。例如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一次的英特尔杯“趣味机械设计”比赛,就通过活动很好地训练学生懂得质疑、善于观察、协同合作等等能力以及领导才干,这一些能力的正面影响会非常直接的反映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上。
其次,还需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地投身社会。我们可以把创新看成是把假说不断转变为理论,再把理论转变成技术手段这样的一个过程。而在假说变理论,理论转化为技术的过程中,就需要创造性实践活动这一重要条件。了解和认识社会,这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向每一个大学生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迫切要求。大学生把社会需要当作自己的责任,学习如何去适应社会的进步发展,同时研究和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才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学生首先要不断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利用寒暑假以及其他课余时间参与或者自己组织类似社会调查等活动。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自我对社会的认识,亲自从实践中去收获经验教训,同时还了解到创新需求,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所背负的社会责任感,会让大学生更有创新的动力。其次,大学生还需要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大学生必须牢记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都需要脚踏实地,与实际真正结合。应该尝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研究各种社会问题,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秘书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1157918155
2860401462
期刊论文:2860401462 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