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报刊,期刊,团结合作,诚信做人,良心做事,售后服务完善

经管类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石家庄论文发表 > 经管类期刊 >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安全问题

时间:2014-01-11 16:2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安全问题
摘要: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也使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着诸多风险,发展与失衡、崛起与抑制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矛盾,中国只有深化改革开放,加速发展,才能防范和化解各种经济风险。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能源金融粮食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全球化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技术、管理和信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它将有力促进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国际贸易扩大和资本流动加速。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不仅为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增加出口、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舞台,还带来了现代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中国企业可以更加直接地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迅速跟上国际先进企业的发展步伐。同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朝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是一把“双刃剑”。这种不合理经济秩序的运行,将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强国和跨国公司通过自身的竞争优势,加强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和影响,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市场贸易构成一定威胁。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经济波动的风险加大,关税税率降低以及贸易壁垒的消除,加剧全球范围内投资、生产和销售的无序竞争状态。大量的外资进入,易于造成国内产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使中国企业面临并购和竞争的压力。因此,中国经济安全问题凸显,风险加大,发展与失衡、崛起与抑制,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矛盾。经济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能源安全风险
总量不足、石油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人均占有量少和能效低等,一系列能源问题日益显现并阻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占世界的11%,原油占2.2%,人均天然气资源为13.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中国在能源领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对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压力。我国人均能源可储量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首先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2020年预计为1.8亿~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二是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三是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构成中国石油安全的三大因素包括:中国油气资源状况以及国内产量、进口需求;世界石油供需状况以及价格变动是否能够满足中国的需求;建立在国内、国外供需基础上的石油安全对策。从国内的情况看,中国是一个石油大国,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中国油气资源相对贫乏,按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资源量、累计探明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值来看,中国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大。随着石油消费的较快增长,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超过55%,保守估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约为3亿吨,2020年为3.9亿吨。而国外机构的预测结果普遍高于我们的预测。世界能源机构认为,中国石油需求量2010年为3.5亿吨,2020年为5亿吨。可见,由此带来的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重大问题。
世界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因素包括:一是存在着国际石油供应暂时短缺的可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加大了石油供应的风险,国际上可能出现短期和局部的供应短缺,美国人预测,一旦中国发展到每个家庭拥有小汽车,将需要每天进口8000万桶原油,合40亿吨/年。不管这一预测是否精确,届时我国进口石油也一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此外,中国船队所占中国进口石油运输市场的份额十分有限,尤其在“中东东行”和“西非东行”两大主要航线上,2002年仅占3.78%和O。也就是说,中国大部分石油是国外船东运输的。二是从供应链的角度而言,敌对势力对石油供应可能造成威胁。二是国际上石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短期的较大波动,石油价格过高可能降低GDP的增长速度,而价格过低将使国内石油行业亏损。中国对能源、原材料进口的增加,是推动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由于国际油价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经济带来严重负担。据有关部门测算,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进口用外汇46亿元人民币,直接影响GDP的增长0.043个百分点。多年来,由于我国对外采购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期货市场不健全,形成多家采购、内部竞争、互相抬价的局面,使我国只能成为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从而陷入了“高买低卖”的价格陷阱,给国家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尽管我国是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在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比重上却达不到0.1%。这说明我国还没有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化解市场风险和保护自己利益。三是从国内因素看,国内油气生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对生产和运输(尤其对天然气输送)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四是中国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国际经营的经验不足。五是缺乏石油安全应对体系。石油消费按国际组织分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EcD)的石油占全世界石油消费的63%。欧盟(EU)占18%;亚太经合组织(APEC)占54.5%;东盟(ASEAN)占4.3%。美国、日本既是ECD和IEA成员,也是APEC成员。而中国只是APEC成员,参与世界石油事务的程度要低于美、日等国。为了在经济全球化中抢占国际石油资源制高点,中国应积极推动改进石油供应和需求信息的收集和公布工作,开展多边外交。组织各种形式的能源部长高峰会议,参与制定全球能源发展规划。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政府,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形成利益纽带。从现实来看,中国一方面要依托现有国际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等,加强区域资源合作,建立资源消费共同体;另一方面要放眼全球,谋求加入国际能源组织(IEA),与石油消费大国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分配和管理世界资源。
二、金融安全风险
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处于转轨和发展的阶段,一方面我们对未来有信心,另一方面存在的众多问题难更令人担忧。中国经济中风险最大的领域就是金融领域,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是其问题之所在。银行不良贷款一直是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关系到中国金融乃至经济的稳定,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安全。四大国有银行的巨额呆账、坏账一直居高难下,目前仍达20%据英国《经济学家》文章报道,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高达42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0%。1998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最主要的触发原因是银行呆账坏账比率太高,可是当时泰国的银行呆坏账率只有13%。当时,我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货币不可兑换,资本账户没有开放,所以外国投资家不能来中国,并不说明我国的金融体系特别好。加入wT0之后,金融体系的开放已经提上日程,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很可能成为将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致命伤。为处置不良贷款,中国政府于1999年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信达、东方、长城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1.4万亿不良贷款。尽管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已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剥离出1.4万亿元不良贷款,但却不可掉以轻心,应防止产生新的坏账。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看好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国际游资开始大量登陆中国,由此加大了中国金融市场动荡风险。仅2004年1—3月,流人中国的不明来历资本在300亿美元左历,其目的是伺机冲击人民币。如不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就会爆发极具破坏性的金融危机。金融问题更严重的是股票市场。在国外,企业要上市须经很多中介机构,如很多著名会计师审查账目是否准确,投资银行的包销,即向社会的推介等一系列程序。只有方方面面的信息加以审核、里里外外检查没问题的企业才能上市。而国内则是“包装”上市,通常只有不好的东西才“包装”,所以劣质上市公司充斥股市,而这些公司上市的目的仅仅是“圈钱”,基本不分红。如此一来,股票持有者基本上是以短期炒作的投机者为主,他们依靠股票价格的涨跌来赚钱,造成了中国股市的换手率非常高。投机盛行的中国股市,带来了市场的波动,再次加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已开始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因此,认识金融全球化,把握机遇,应对新挑战,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紧迫任务。
三、环境失衡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环境质量低和稳定性差的局面并没有改观。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增长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将趋于上升,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两方面没有进展的生态系统将趋于恶化,产权模糊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资源系统将趋于恶化,农村中新建城镇的环境污染程度将逐渐加重,全球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呈上升趋势。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而这一时期正是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时期。中国已经是而且将会是世界上资源消费增加最快的地区,目前,总能源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9。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又以煤为主,2003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2/3,约14.8亿吨,而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却没有改变。乡镇工业占全国污染总量份额增长很快。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冲击集中在造纸、食品、印染、电镀、化工、建材等少数产业和土法炼磺、炼焦等落后技术上。有关乡镇企业污染的大型调查表明,造纸的废水排放量占乡镇企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4%,其中废水的化学耗氧量占主要污染行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的69.7%;水泥工业的粉尘排放量占乡镇企业粉尘排放量的78.5%;砖瓦、陶瓷业的二氧化硫、烟尘和氟化物排放量分别占乡镇企业排放量的56.7%、67.4%和88.8%。在同一产业中,乡镇企业的污染强度要明显高于城市企业。据统计,1995年—2002年阔,中国GDP增长72%,同时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了63%。2002年,全国检测的555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达279个,占统计城市的50.3%。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03年全国检测的340个城市中,有91个城市空气质量为劣三级,占26.7%。全国七大水系干流表水水质,有38.1%的断面为四类和五类。237个近岸海域海水水抽监测中,只有19.8%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全年发生赤潮119次,比上年增加40次,直接经济损失4280万元。鳝天堆放的固体废弃物是空气和水体的二次污染源。虽然近些年来处理率较高,但堆积量仍在增长,随着总量逐渐增大,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几年来,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如冶炼、电力、水泥、造纸和化工行业加速发展,使中国的污染程度日益严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与汽车业的迅速发展,污水排放与汽车尾气,成为城市污染治理电最难控制与处理的难点。可见,中国环境问题正处于多种问题并存的时期,已不仅限于点源污染物,出现了面源污染,呈现出点源与面源相结合的复合污染。环境污染往往以人体健康的损失为代价,加之以农林牧渔业的损失和工业材料和建筑物的损失。联合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一些污染严重地区居民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类疾病发生率上升,均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有关。环境恶化正在带给人们各种防不胜防的疾病,如2003年春季爆发的SARS和2004年春季出现的禽流感,使人们谈疫色变,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此外,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全球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气候变暖将加大中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并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由它引起的地表水蒸发量增大,将对我国华北、西北地区造成干旱灾害频率加大,土壤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的危害。由它引起的高温季风气候增多,将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台风侵袭的频率和强度增大、风灾和暴雨洪涝灾害加重的危害。此外,它还将影响我国夏季气候,致使农业病害更为频繁。其二是海平面上升将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包括对大型油田、盐场等的损害和农业用地盐渍化加重、排水困难引起的危害。
四、粮食安全风险
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科技创新,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将近22%的人口;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解决了13亿中国人口的温饱问题,不仅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和饥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杜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更是一个消费大国。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而且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压力,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全球人口的高速增长、技术增产边际效应趋减,粮食产量增长趋缓,国内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和人均占有量都减少,全球食物供不应求的趋势将长期存在,均向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是土地边际效益递减。今后中国粮食供给的增长是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的再提高,这其中的难度会愈来愈大。随着中国粮食单产逐步接近甚至超出产出边界,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变得强烈起来。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中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会愈来愈慢,其艰巨程度也会愈来愈大。二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乱征滥占耕地,大摘各种开发区、园区,这既侵害了农民利益,又损害了粮食生产能力。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必然以家用耕地的非农业化为代价。据预测,中国如有1/2的农民“农转非”,将有7亿亩以上农用地同时“农转非”;而目前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只有两亿多亩,且几乎都分布在开垦难度大的地区。再加上生态环境的超负荷承载,致使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盐碱化致使大量草原和耕地被毁,酸雨、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遭破坏等都引起耕地大量减少。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越来,致使一些地方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全球性的问题,事关国家安定和世界和平虽然全球人口不断增加、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向粮食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政策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提升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生产力。但要注意控制可能出现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科学评估转基因技术带来的潜在危害。其次,长期的粮食安全政策要依靠粮食市场的建立,价格信号和市场信号在调节粮食供求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最后粮食安全需要与国际粮食市场接轨。国际市场不仅是粮食供给的补充来源,还能减少国内粮食市场的波动,而且出口促进农村收入的增加。因此中国应该推进Wr0多哈谈判中关于农产品自由化的谈判。尽管粮食安全政策还应考虑其它因素,如最低收入保障穷人能够生存,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等等,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市场结构和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这三点是我们实现长期粮食安全目标的必需元素。
总之,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经济实力是经济安全的保障。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源与市场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国家经济安全风险加大。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应采取的措施是:深化改革中谋安全,进一步开放中保安全,加速发展中增安全,立足国内,兼顾国外,全方位增强安全意识,防范和化解各种经济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凤英.全球经济安全问题综述.国际资料信息,2004(4)
2.秦晓.石油进口增长凸现中国能源供应链风险.中国经济时报,
2003.11.18
3.许明.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今日中国出版
社,1997(4)
4.陈凤英.全球经济安全问题综述.国际资料信息,2004(4)
 

联系我们

学位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期刊论文: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860401462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157918155
电话:张老师:13189798483

博途论文网www.botulw.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16 石家庄论文发表 工信部备案 【 冀ICP备1303225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石家庄网站建设:东英网络

石家庄论文发表